[:zh]借鑒臨時醫院經驗 加快過渡房屋興建[:]

[:zh]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嚴峻,令香港醫療系統承受巨大壓力。中央政府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近日派出專業支援團隊來港,希望借助內地的成功抗疫經驗和技術,協助香港提升病毒檢測能力、將亞洲國際博覽館改裝為方艙醫院及社區隔離設施,以及協助籌建全新的臨時醫院。對於有關安排,相信除了一小撮逢中反必、逢政府必反的攬炒派政客,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表示感謝和支持。

有指香港的醫療及檢測專業水平甚高,質疑是否有需要引入「內援」,甚至擔心會否出現「搶飯碗」的問題。其實根據相關本地法例,內地醫護人員根本不能在港行醫或簽署任何醫療報告,最多只能以專家顧問形式,就臨時醫療設施的設計和管理提供意見。對於檢測服務,香港在「質」方面絕對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但在「量」方面現時卻明顯應接不暇,有需要借鑒內地的經驗和力量。

香港建造業界的專業水平同樣相當高,但講到興建和管理大規模的臨時醫療及檢疫設施,內地的經驗肯定比香港豐富。不論內地的專業支援團隊最後會以何種方式向香港提供協助,筆者都希望港府能夠充分利用今次契機,增加本港公私營業界對相關建築設計及建造技術的了解和參與,交流知識與經驗,加強香港將來自行設計及興建同類設施的能力。

故此,有關臨時醫療及檢疫設施的建造和改裝工程,應推動與其他醫管局及衞生署工程一樣,由建築署委託進行;一來可豁免受到《建築物條例》限制,避免因入則、審批等程序而拖慢施工進度;二來可讓建築署的專業設計及監察團隊直接參與有關項目的設計和管理,從中汲取經驗,同時亦能確保有關工程符合香港的建築及消防安全等要求,以及協調其他政府部門迅速作出配合。

私營業界方面,在不影響建設速度的前提下,有關工程應盡量給予本港的公司、專業人士及建造工人參與,汲取相關經驗和技術。筆者亦促請當局邀請內地的專家,與未能參與相關工程的香港公私營業界人士、專業學會、會員及學生等,透過視像會議等方式交流分享,在條件許可下安排後者到工地觀摩考察等。

有關經驗除了有助香港將來按照實際需要,自行興建更多臨時醫療及疫檢設施,亦可套用於過渡性房屋。筆者一直認為,鑒於不少劏房居住環境欠佳,香港不能單靠非政府組織來興建過渡性房屋,要加快緩解房屋問題,當局應重推類似當年的「臨屋」政策,由政府直接在未有短期發展計劃的官地上,以組合屋等方式大規模加建過渡性房屋單位。

如有機會,港府應多借鑒內地經驗,掌握在短時間內規劃、興建、改裝及管理大量非永久性建築的技術和要求,同時檢視現行的建築相關法規是否需要改動,在可接受的衞生及安全要求下,便利和加快過渡性房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