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覓地建屋 必須變革提速

智庫組織「香港團結基金」早前發表題為《拆牆鬆綁 精簡程序 速解「十二萬伙急」短缺》的研究報告,強調政府必須把握時機,拆解土地房屋供應障礙的多個「痛點」,包括「發展審批流程繁瑣」和「公務員效率低下」等。大家若有閱讀本欄過往的文章,便知道筆者早於多年前已點出有關問題,並提出了多項詳盡、具體的改革建議。

首先是有關發展審批流程,筆者早於近十年前當選立法會議員時,已指出現行的發展審批程序過於繁複冗長,不同政策局與部門之間出現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問題,令相關業主及業界人士須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資源,去為申請發展項目「跑部門」,而並非真正用於項目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有關情況不但拖慢了香港城市建設和土地房屋供應,還導致筆者代表的建測規園業界,出現日益嚴重的工時過長、工作量與收費不成正比,以及缺乏成功感和專業發揮空間等問題。

簡化跨局審批工作

筆者其後聯同業界成立「優化土地發展程序工作小組」,促成政府展開精簡審批流程工作,在過去兩、三年取得一定進展,簡化及統一了部分審批工作的程序和指引,但整體進度仍是強差人意。尤其有關檢討初期只局限於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和程序,不包括其他政策局和跨局的發展審批及統籌協調工作。

經過不斷反映,終爭取到政府將檢討範圍擴展至所有與發展相關的局與部門,並會對《城市規劃條例》、《收回土地條例》等多項法規,進行全面檢視和修訂,務求簡化相關程序。

冀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研究報告就精簡發展審批流程和法規,進一步提出了多項建議,希望將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目前的長達5.9年,大幅縮短至只需約3.7年。雖然與政府的「3年上樓」目標仍有一定距離,但有具體的成效指標,讓市民看得見改革可帶來的成果,總好過只空喊會「盡快、盡心、盡力」等官腔口號。


筆者過去多次強調,要有效、快速地落實精簡發展審批,從而加快土地及房屋供應,除了法規、程序和指引方面的修訂,提升各個相關部門及各級公務員的工作績效也同樣重要。

宜提升部門績效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社會已回復了法治和穩定、政治選舉制度得以改革和完善、政府的組織架構即將進行重組、與發展相關的程序法規亦力求精簡,但人的因素、尤其是政府官員、公務員的處事文化和態度,也是非常關鍵。

政府官員除了擔當各類公私營發展項目的「規管者」及「把關者」,也要做好「促進者」和「促成者」的角色;每項政策措施、工程及研究,都應有客觀、清晰的成效指標和落實時間表,務求資源得以善用;在處理私人發展申請時,切勿將政府與私營業界視作對立、對抗,要摒棄將促進私人發展等同「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心態,攜手為香港的城市建設及覓地建屋工作而努力。

正如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今年的新春賀詞中指出,香港現有的機遇條件可謂前所未有,但還要有乘勢而上、穩中求進的歷史主動;要落實良政善治的願景,還有一些制度及機制需要建立建全,還有不少深層次矛盾有待推動解決;以為可以「躺贏」而懈怠,或是遇到難題就繞道,只會失去奮鬥的激情和變革的勇氣。要徹底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告別劏房和籠屋,特區管治團隊必須更加積極作為,同時也要靠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