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善用新界土地 提高地積比率[:]

[:zh]立法會早前辯論「制訂全面鄉郊發展政策」的議案,筆者發言指出,香港面積細小,加上多年來的新界新市鎮發展,鐵路和道路網絡不斷延伸擴大,部分新發展區其實就位於原居民鄉村或郊野公園的側邊。此外,不少新界原居民在不同年代遷往市區定居,同時亦有不少都市人因不同理由搬到新界鄉村居住,因此不論在地理上還是人口組成方面,香港的城鄉差距都不如內地或外國般大。

香港存在的城鄉發展差異,主要源於土地規劃用途與發展地積比率之分野。香港島的住宅發展地積比最高可達10倍,九龍區則7.5倍,新界新市鎮一般亦有4至5倍,但一出了新市鎮範圍,即使只有一路之隔,往往就立即急降至只有2點幾、1點幾,甚至0.4、0.2倍,令發展的意義和效益大減。

對於一些有較高生態價值的自然保育區,限制發展實屬合理,但對於保育價值偏低的綠化帶、鄰近新發展區的荒廢及不再適合耕種的農地、甚至已被合法或非法開墾發展的棕地,零點幾倍的地積比明顯過低,浪費了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

香港土地及房屋短缺問題極為嚴重,需要透過開山劈石、填海造地等艱辛且費時的方法來增加供應,若果能同時適度放寬新界地區的發展地積比,即能在短時間內釋放不少發展空間,用作住屋或其他不同的發展用途。這樣不單可以改善鄉郊居民生活,同時亦有助推動整個香港的城市建設及經濟民生發展,讓市區的居民亦有機會「住大啲、住鬆啲、住好啲」。

部分人士可能推說因缺乏道路、水電、排污等基建設施,故難以大幅提高鄉郊地區的發展地積比,這是否「雞同雞蛋」的問題呢?香港開埠初期,港島及九龍市區也有許多地方沒有道路或水電供應,這些基建全部是由政府去加建。亦有人會質疑,部分偏遠鄉郊地區人口稀少,是否值得投放資源提升基建,但如果當年的香港和現今的內地政府是抱住這種思維,就根本不會有今日的香港、今日的深圳和今日的中國。

內地當局近年致力縮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一方面不斷加強城市化,容納更多人口和經濟活動,另一方面亦大力推動農村地區發展,提升鄉郊基建,以至協助偏遠地區居民集體搬遷,藉此改善農村老百姓的生活,透過發展來扶貧。當然香港的城鄉差異並沒有內地般嚴重,亦不存在戶籍問題,但有關策略和做法仍然值得特區政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