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地盡其用:搬遷大學校舍 構建大學園區[:]

[:zh]不少反對填海造地的人士,宣稱香港其實並非不夠土地,而是政府及相關業主未有善用、盡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才會導致今日樓價及租金高昂,各類發展用地都嚴重短缺的局面。筆者雖然原則上並不抗拒填海,但卻認同政府在地盡其用方面力度不足,故希望就如何進一步善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讀,冀讀者指正。

本港多間大專院校的校園,最近變成了蒙面黑衣暴徒的避難所、大本營及武器庫。校園附近的天橋、幹道、隧道及鐵路亦屢次受到阻塞,導致多區交通大癱瘓,嚴重影響區內的居民生活及正常商業活動。當中紅隧九龍入口及東鐵大學站都受到嚴重破壞,後者更接近要進行重建。

多間學校本身的校舍及設施亦遭到暴徒肆意破壞和縱火。其中理工大學校園經過多日的違法佔領,變得可謂滿目瘡痍,估計需要數以月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復修工作。理大原定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的兩項加建與擴建工程,也因而被迫喝停。

事件令筆者憶起早於多年提出的建議,就是將多間現時位處市區,鄰近有大量住宅、商業及交通基建設施的大學校舍,包括浸大、理大和城大等,搬離市中到較遠地區,組成許多外國及內地城市都設有的大學城或大學園區。

有關建議可帶來多方面的好處,第一是有利相關大學及整體香港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上述三間大學的現有校舍經已相當擠迫,周邊的建築物亦愈起愈密、愈起愈高,要在原區擴建已近乎不可能。部分學校唯有在遠離主校園的地方加建或租用物業,對學生、教師及校方管理都造成不便。

遷往位置較遠,但地方較大、限制較少及全新建成的大學園區,讓現有大學有空間開設更多學科、招收更多學生、提升各類型設施及進行更歸一的管理,亦令到政府及其他團體有條件考慮開辦更多新大學、大專院校及專科學院,使更多有志的本地學生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

第二個好處是對學生。他們除了可以享用更寬敞的校舍及更先進的設施,亦有更大機會獲編配入住大學宿舍。香港的租金及交通費都出名昂貴,不少居於遍遠地區,而又未能入住宿舍的大專學生,若非每日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長途跋涉上學,就是被迫租住靠近學校的昂貴市區劏房。

新建的大學園區將會有更多宿舍,令學生可節省不少時間與開支,更加專注於學習和研究,更好地享受大學及宿舍生活。當局更可將整個園區建設成為一個無煙、低碳、注重環境保育與綠化的大學城,令全校師生都享有更健康及更環保的教學和居住環境。

第三個好處是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及現有設施的負荷。且不論大學校園與附近設施遭到暴徒佔領及破壞的極端情況,即使在往常的和平日子,大批大學生在早上與中午繁忙時間,與區內的上班族及中小學生一同爭車坐、爭飯食,也經常會造成交通擠塞及其他種種不便。

當然,大學園區本身的設立,也或多或少會加重選址地區的交通及社區配套負擔。但如果學生都是居於學校宿舍,一般只會在周六日離開校園,園區內亦會設有基本的膳食、康體及售買日用品設施,對附近社區所造成的影響,肯定少於用作住宅或其他發展用途,出現居民反對的機會也相對較低。

從另一角度看,在遠離市區的地方構建大學園區,有助促進該區的就業及經濟發展。園區內數以萬計的大專學生、教職員和科研人員,是不容小覷的消費群。與大學研究工作息息相關的各類研究所、智庫機構、檢測及認證中心、不同規模的創科企業等,也會紛紛進駐大學園區及其周邊地帶,為附近地區帶來大量就業和發展機會,這是第四個好處。

搬遷大學校舍的第五個好處,也是本文的核心,就是發揮原有大學用地的最大效益。不論是改作興建住宅、寫字樓、商場,以至醫院等更加需要處位市區及鄰近交通基建的公共設施,都比起由大學繼續佔用相關市區「地王」來得更有價值,更為符合地盡其用的原則。

至於選址方面,政府過往曾研究在落馬洲河套區興建大學城,但也有人提過選址大嶼山及擬建的人工島,甚或仿傚澳門橫琴的做法,由中央撥地予香港發展大學園區。

最近的佔領大學事件,觸發不少市民重提有關建議,當中不排除有部分人是抱着「懲罰大學」或「厭惡大學生」的念頭,而要求將大學搬離市區。筆者的出發點則相當單純,只想做到地盡其用,紓緩香港的土地及房屋短缺問題。而即使社會已就搬遷大學校舍及構建大學園區達成共識,最少亦需時十多二十年。希望有關政府官員及大學高層,都可為香港的高等教育及社會長遠發展著想,認真思考一下筆者的建議和可帶來的多方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