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國家規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特區政府提出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希望可在2030年把香港的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即是人均年碳排放量減至3.3至3.8公噸。要達至有關目標,避免「碳中和」淪為口號,各個政府部門以至全港市民都必須共同努力配合。
根據環保署於2021年7月公布2019年溫室氣體排量,發電佔全港碳排放約65.7%,故加快發展及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對減低碳排放乃舉足輕重。政府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間,兩間電力公司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
中電早前宣布,承諾於2040年底前淘汰所有燃煤發電機組,長遠更會以綠色氫能取代天然氣發電。兩電近年推出「上網電價計劃」,鼓勵市民安裝太陽能發電板,再將剩餘電力售予兩電公司,同樣有助減排,政府應加強推廣,令更多種類及地點的樓宇都能普及安裝。此外,政府在落實垃圾徵費,努力從源頭減少都市固體廢物之餘,亦應同步增建可以轉廢為能的現代化環保焚化爐設施。
作為金融中心的香港,建築物耗電佔全港用電量高達90%,來自建築物耗能相關的電力生產佔整體碳排放超過60%。其中區域供冷系統的能源效益,較傳統空調系統高出35%,應促使所有新發展區以至大型的重建區在可行情況下採用。
個別建築物方面,現時大多數新建樓宇都已達到「綠建環評」的最低要求,政府可考慮將目標調高。對於現有建築物,政府自己已訂下節能減排目標,但私人樓宇也不能忽視,包括鼓勵及協助業主轉換更節能的照明、空調及升降機等公用設施,促進用戶轉用具一級能源效益標籤的辦公室及家居電器等。
香港的另一主要碳排放來自交通運輸。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已於今年3月出爐,政府應以身作則,帶頭使用更多電動車,同時不應只側重推動電動私家車,而忽略公共交通及商用車輛,有關電動巴士、電動小巴及電動渡輪的試驗計劃已推行多時,有必要加快進度及制訂真正大模規採用的時間表。
與其降低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更徹底的減排方法是從源頭減少交通運輸量,包括提供完善的集體運輸網絡,改善道路及城市設計以鼓勵市民以步當車,以至在香港的整體規劃層面,減少市民及各行各業的交通運輸需求。例如現正進行規劃研究的新界北新發展區,除了要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亦要致力創造就業及提供完善的社區配套,減少居民將來需要跨區工作、就學及獲取其他生活所需而製造的跨區交通需求。 要達致「碳中和」目標,政府和市民必須同心一致、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否則達標將會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