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至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需定期監測

[:zh]近期,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最外圍的海堤被質疑有消波塊被沖走,擔心影響結構安全。由於眾說紛紜,我特別跟曾主理海堤及防波堤移位監測工作,並發表相關論文及國際學術文章的測量師商談過。他說,擺放的方法是要符合大自然的實際情況,包括︰風向、浪的高底、潮汐漲退及水流等需要,跟建屋建樓同時講求美觀工整有所不同。

那位測量師坦言,雖然沒有設計施工圖參照而未能完全掌握實際情況,但是從報章不同的照片觀看過退潮漲潮時的面貌,他認為,沖走之說並不合理,因為把扭工字塊Tetrapod(又稱消波塊或弱波石)砌成sloping seawall傾斜的海堤,每塊扭工字塊都是互相壓著旁邊那塊的『足部』,所以若果真的是被威力驚人的海浪打散,也應是一整組扭工字塊掉入海底,而不是逐塊甩開。

他同時指出,除了前方以扭工字塊組成的傾斜海堤外,從圖片上也看到後方亦有垂直的海堤vertical seawall,這樣的設計形成雙重保護。位於海中央的人工島海堤設計不應與大自然力量硬碰硬,應有特定擺放方式的扭工字塊,巧妙地分散海浪的力量,到後方垂直的海堤時,力量已大減。

對於現時看起來好像散亂的扭工字塊,他參考過去年有報章拍到退潮時的照片,見到扭工字塊是遂塊較平均分布在隧道頂。到漲潮時,海水遮擋部分的扭工字塊,若隱若現看似較不規,因而可能導致則令人有逐塊甩開的錯覺,甚或被指為被海浪打散。他解釋,所有的擺放位置一般都應『計過數』,包括︰海底隧道的負重,海底的水流,風向、颱風及潮汐漲退時水流等。他估計這些在海底隧道頂擺放的扭工字塊,是為了應付海底的水流,到達較淺水的海底隧道時,水流會湧上來﹝還記得南亞、日本海嘨水流到達岸邊變成大浪的情景嗎?﹞,這些扭工字塊能有效打散由海底水流湧上形成的大浪。

有人認為,人工島海堤兩端頭不對稱,他重申海上構築物跟建屋建樓同時強調美觀工整完全不一樣,多以實際需要為考量。他以颱風為例說,北半球颱風是逆時針轉,若颱風以珠江口東最當風的西登陸路徑侵襲,因此未登陸前是吹東南風,這时候最當風,風浪最大,到進入內陸後,颱風減弱才吹西北風,相信人工島海堤兩端頭不對稱也是有考慮颱風這關鍵因素。

其實荷蘭隧道工程諮詢公司(TEC)的項目總監、人工島諮詢技術總負責人Dick Kevelam在上月中,也曾發表過「關於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人工島護岸塊體穩定性及安全性的聲明」。他說,沒有發現扭工字塊保護層發生移位的跡象,人工島完全是由混凝土沉箱所保護,而不是由扭工字塊防護,又說隧道頂部則由分層的塊石防護層和隨機定點放的扭工字塊保護,而考慮到隧道上方的負荷和承重量,所以該區域的扭工字塊並沒有按常規安放。

香港市民關心大橋和人工島的安全是理解的,政府應加以釋疑,如當局能夠公開完工後做的多波束聲納探測圖(Multibeam Bathymetry)及LiDAR空中激光雷達探測圖,應可讓大家清楚判斷現時扭工字塊的狀況。

大自然是不斷變化,今天海上構築物的設計可能是最適當的,未來可能並非一樣。合理的做法應著眼放在『定期監測』,若從監測數據發現有問題,便立即作出修繕強化工程。因此定期3個月至半年進行多波束聲納探測及LiDAR空中激光雷達探測最為重要,並且在島上、橋上及隧道內安裝實時衛星及自動測量全站儀監測系統,可時刻知道有否沉升降及移動,確保設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