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把握前海先行先試機遇 發揮香港專業服務優勢[:]

[:zh]今年適逢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亦是前海深港合作區成立十周年。由昔日落後的邊陲農業縣,到今日國際知名的現代化城市;從過去「三來一補」的低端產業鏈,到現在的新興產業佈局,皆源於深圳堅持改革創新的策略定位。前海深港合作區作為「特區中的特區」,以「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為發展定位,積極推出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這對香港專業服務行業來說,將是巨大的發展機遇。

爭取專業資格獲內地認可

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出了明確目標和方向。今年8月底,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公佈修訂通過的《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下稱《條例》)已於本月1日起實施。

《條例》對前海發展和開放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值得留意的是,明確支持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公司及專業人士參與前海深港合作區發展,允許實施香港工程管理模式,間接確認了香港專業人士對前海發展的價值。

香港作為全球貿易、金融和商業中心,一直充當通往內地龐大而蓬勃市場的窗口。無論是資金流、人流、物流和資訊流等均暢通無阻,競爭環境公平開放,勞動人口教育水平良好,因此在各行各業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2019年香港獲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評為全球第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並連續多年獲傳統基金會和菲沙研究所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服務業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其中金融及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大。如何將香港的專業服務優勢拓展至內地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令本港的專業資格在內地獲認可,因此過去一直推動專業資格互認工作。以產業測量師為例,筆者早於2003年積極推動香港測量師學會與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學會簽署資格互認協議,搭建了兩地房地產估價行業共同發展的橋樑,有效增加香港產業測量師到內地的工作機會。

「特區中特區」政策創新

時至今日,專業資格互認的行業逐漸增多,但專業人士在內地發展仍面對不少的難題。例如個人和公司執業的「資質」認可及專業服務成果認受性等。雖然部分專業已取得專業資格互認,但互認註冊後並不能以個人身份直接執業。

筆者曾於2018年去信國家住建部,建議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進一步放寬業界專業資格互認範圍和在內地執業的條件限制。國家商務部和特區政府在去年11月底簽訂了《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修訂協議,新增對港專業服務業的優惠政策。

同時,筆者連續兩年通過政協提案向中央有關部位建議,希望可以實現在香港擁有執業資格的業界專業人士和公司,可在大灣區直接執業和提供顧問服務。廣東省住建廳先後採納建議,並逐步開展落實相關工作。今年5月底,本人亦參加了兩份管理辦法(前海深港合作區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機構備案管理辦法》和《專業人士執業備案管理辦法》)評審會議,反映業界關注的問題。

筆者相信,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先行先試,尤其是在政策和制度上創新。粵港澳各具特色優勢,前海將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和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平台作用。希望通過《條例》和兩份管理辦法,允許港澳專業人士更多的參與實際項目,發揮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在過程中總結各自優勢並探討有利於大灣區發展的新管理制度。

推動大灣區設一站式平台

未來筆者將繼續推動業界專業服務在大灣區發展,包括建議有關部門設立「一站式」服務支援平台,為專業界別中小企公司提供支援服務,協助他們解決在大灣區發展面對的各種問題。亦希望平台能提供大灣區內城市出台的優惠政策,包括開設辦公室租金優惠、房屋津貼、交通津貼、社保等其他政策資訊。此外,本港各專業學會在將來亦應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與內地相關協會共同推動兩地專業發展,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制度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通過政策和制度上的先行先試,讓更多香港公司、專業人士參與大灣區項目建設,深化兩地專業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讓香港建測規園界專業人士為共同建設國際級、世界一流的灣區出一份力,亦為業界年青專業人士提供多一個發展機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