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全球環保意識日漸提高,根治空氣污染早已進入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燃油車乃空氣污染源頭之一,內地、挪威及英國將於2025年後逐步禁售燃油車,電動車將順理成章地取而代之。多國現正不斷尋求技術革新,相信電動車的全面普及指日可待。政府20年前已高瞻遠矚地提倡使用電動車,但在2018年的今天,電動車只佔已登記車輛的1.3%,可見成效強差人意。
早在八、九十年代,亞洲電動車之父陳清泉教授在港進行電動車研究,技術獲歐美和內地採用;2015年,中央政策組有研究指出:「香港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適合用電動車的地方,尤其是電動的公共交通工具……若香港成功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可有效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
既然如此,為什麼電動車還未普及呢?
推廣電動車,配套絕對不能忽視。政府認為以香港車輛每日行駛的里數計算,家居或辦公地方充電已經足夠。然而,若政府有決心鼓勵電動車,不是更加為車主提供便利嗎?充電設施是電動車的加油站,普及電動車又豈能缺少?放眼世界,歐洲電動車充電網路已頗具規模,Allego未來將部署超過300個充電站;中油也配合台灣的能源政策,並考慮跟電動車廠商合作研發自家品牌的公規充換電池,並讓2,000個加油站順利轉型;何況現時不少建成樓宇均缺乏充電設施,加裝又往往因業權分散和造價問題而難以進行。
此外,政府常以路旁車位提供充電設施或引致交通擠塞為由,不願開拓路邊泊車位充電。其實,這問題完全可透過科技解決,現時快速充電只需30-40分便能達80%電量,很多電力公司已表明可限制泊位不超過1小時。
更甚者,官僚心態亦窒礙電動車發展。年初政府表示正收集各地先例,並就本港情況考慮能否訂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及目標。誠然,進行仔細研究和公眾諮詢無可厚非,但研究後不作決定,反而再三考慮,不但費時失事,還令人質疑相關部門的執行能力。
有議員提出修改《建築物條例》,強制所有新建之商住樓宇內的車位提供充電設施。但現時條例、政策令不少停車場都位處地底,一來建造涉及開挖和廢料堆填處理問題,二來建成使用時有抽風、採光和空氣流通等問題,若鼓勵在地面興建停車場,相信更環保。
要順應電動車的大勢,政府就應有便利政策,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援,克服官僚主義。這樣才能讓電動車普及起來、香港才能向綠色智慧城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