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稅務寬免不足 遺忘中產不公[:]

[:zh]立法會日前正式通過《2019年稅務(修訂)(稅務寬免)條例草案》,落實財政司司長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並於其後「加碼」的稅務寬免措施。

草案在二讀、修訂及三讀階段均沒有議員投下反對票,但卻有多名議員發言,批評政府遲遲未能止暴制亂,導致香港經濟嚴重受損,各行各業及各階層市民都深受影響。更令筆者不滿的是,政府推出紓困措施不單太遲和太少,而且再次予人只重基層及只幫特定行業,但忽略中產及專業人士的感覺。

預算案原先建議寬免2018/19年度75%的薪俸稅、利得稅及個人入息課稅,每名納稅人上限二萬元,較去年預算案的三萬元寬免上限「縮水」,主因是上年度庫房錄得的盈餘顯著減少,當時社會也普遍表示理解。

不過,隨着中美貿易戰之後反覆升溫,以及因修例風波引發的違法暴力事件不斷升級,政府於八月中推出一系列加碼紓困措施,但卻引起了許多市民不滿,質疑紓困力度不足和不公道。尤其是稅務寬免方面,寬減百分比雖由原定的75%提高至100%,但每名納稅人最多可少交的金額卻維持在二萬元不變,未有如筆者建議般將寬免上限一併提升至三萬元。

預算案的原建議預計可惠及約191萬名打工仔及自僱人士,令政府收入減少約189億元。加碼措施則可惠及約143萬名納稅人,令庫房少收稅款約18億元。換言之,今次加碼紓困涉及的金額只及原有措施的十分一,有近50萬名納稅人完全無法受惠。

假設沒有其他額外免稅額,打工仔只要月入多於約三萬三千元,便會因已盡取二萬元的寬免上限,而未能受惠於加碼措施。即使市民的收入稍高於這個水平,亦可能只獲額外免稅數十元至數百元,與當前香港經濟的惡劣程度、與市民生活及生計受到影響的程度,形成極大的落差。

其實政府只要再多花少於50億元,便足以將寬免上限加碼至三萬元,令到餘下近50萬名納稅人亦同樣受惠。庫房前年錄得接近1500億元盈餘,去年盈餘亦有700多億元,財政儲備水平高達11,000億元,50億元只屬一個零頭,政府非不能,而是不為也。

政府官員推說,稅務寬免只是一系列加碼紓困措施的其中一項,當局在八月之後,已因應經濟情況進一步變差,而再推出了多輪額外措施。然而有關措施大多是針對基層市民、公屋租戶和特定的行業,包括進出口貿易、運輸、旅遊及飲食業等。對於中產階層、專業人士,以及提供各類專業服務的中小型企業,政府幾乎「交白卷」。難道這些市民和企業,就沒有受到連串違法暴力事件及外圍經濟問題影響?

筆者必須強調,中產及專業人士並非向政府「攤大手板攞錢」,他們只想在經濟急速下滑的環境下,可以略為減輕其稅務負擔。他們只想政府在制訂每年的施政報告、預算案及額外紓困措施時,不要慣常地只顧基層及大公司,不要永遠將中產、專業和中小企遺忘,這樣他們交稅時才會交得「順氣」一點。

最近有政黨要求政府全面豁免2019/20年度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不設上限,但這樣不單會大幅減少政府稅收,亦可能會過份偏離能者多付、透過稅收制度進行財富再分配的原則。筆者之前提出的增設租金開支免稅額及子女教育開支免稅額建議,對整體稅收的影響則相對輕微,同時可針對性地幫到沒有自置業物或任何房屋福利,需要支付高昂私樓租金,以及子女教育使費繁多的中產家庭。

希望政府可以從紓解民困,共渡時艱的角度;從公平公道,惠及各階層市民的角度;從維持社會和諧,避免階級對立和分化的角度,在制訂來年度預算案時認真考慮有關建議,不要再一次令到中產感到失望和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