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解決社會深層矛盾 重建置業安居希望[:]

[:zh]反修例示威者多為十多二十歲的青年人,也不乏三、四十歲的中生代。雖然他們將「時代革命、光復香港」口號掛在嘴邊,但真心搞革命及支持港獨的只屬少數。當中不少人是因為香港置業難、創業難及上位難等問題,覺得不管怎樣努力都無法達成夢想,看不清香港及自身前景,繼而對中港政府愈來愈不滿。部分人更因自覺被社會遺棄,而企圖通過激進、違法及暴力的手段來推翻現有制度,與他們口中的既得利益者「攬炒」。

針對有關問題,筆者在六月十七日去信特首,要求成立具廣泛代表性的一個或多個委員會,就包括修例風波等的多場大型群眾抗爭活動進行深入檢討,找出背後反映的深層次矛盾及提出改革建議。事隔接近三個月後,特首日前公布四大行動以進一步回應反修例訴求,當中包括邀請專家、學者及社會領袖,就社會深層次問題進行研究和檢討,筆者對此表示歡迎。

事實上,國家領導人早於十多年前,明示特區政府要「查找不足」及解決香港積存已欠的深層次矛盾,包括經濟結構及與內地融合的問題、民生問題、教育問題、青年問題等,當中提得最多、香港市民最切身感受到的,始終仍是房屋問題。

近兩屆政府已將土地房屋問題列為重中之重,先後推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希望能壓抑樓價及加快覓地建屋,但實際情況並未看到明顯改善,反而持續惡化。私樓樓價不斷飆升、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各類型資助出售房屋供應亦僧多粥少,導致大量基層以至中產市民,被迫蝸居於呎租與呎價貴過山頂豪宅的劏房和「納米樓」,看不到置業安居的希望。

針對「抽居屋難過中六合彩」的問題,筆者早前提議政府聯同房委會、房協及市建局等機構,改革和整合現行的資助出售房屋(包括居屋、綠置居及首置上車盤等)抽籤制度,由現時每次申請結果都「舖舖清」,改為申請失利次數愈多、中籤機會就愈高。有關建議獲得不少年輕及自命「黑仔」的申請人支持,希望政府可繼續考慮和研究。

然而抽籤制度始終存在幸運成份,不像公屋輪候冊般客觀、透明及可將輪候時間與公屋建屋速度掛勾,讓合資格申請人有信心在等待一段時間後,便一定可獲編配一個公屋單位,成功「上樓」。

既然政府已將協助市民置業定為政策目標,是否可以再走多一步,公開承諾會在一定客觀條件下及一定年期之內,向每一位合資格的市民或家庭提供一間資助出售房屋,協助他們成功「上車」呢?

有人或會質疑,政府亦曾承諾致力讓公屋一般申請者三年上樓,但因供應不足而延長至今天的接近五年半,以目前的供應及申請情況推算,資助出售房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可能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令申請人更感絕望。

筆者則認為,不論對政府或對市民而言,有目標始終好過無目標,因為若果不達標甚至與目標距離愈來愈遠,市民及立法會便可更理直氣壯地質問和追究政府,相關官員才會更責無旁貸地「追落後」爭取達標。

有關做法的另一好處,是可將輪候資助出售房屋的平均或目標年期,與政府的各項覓地建屋計劃掛勾。

近年政府推出的部分中長期增加土地房屋措施,例如新界東北發展、橫洲發展、「明日大嶼願景」及土地共享計劃等,因為最少需時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後,才會有首批公營房屋單位落成入伙,導致市民難以即時看得到其效益,並可能間接令到反對派及受影響人士,更容易將有關計劃抹黑成「官商勾結」、「明益地產商」及「只幫新移民」等。

若政府能將有關覓地建屋計劃加以量化並告知公眾,例如落實「明日大嶼願景」可令資助出售房屋輪候時間縮短五年、完成整個新界東北發展可縮短三年、推出某個土地共享項目可縮短六個月等,讓市民更直接地感受到有關計劃對自身的好處,重建他們對置業安居的希望,這樣政府要爭取立法會及整體社會支持就有更強理據,目標更為清晰,回應反對聲音時亦更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