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跳出框框 思考桂山[:]

[:zh]上周筆者談到,在香港沿用接近一百五十年,一直行之有效,對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貢獻良多的填海造地方法,最近十多年突然變成禁忌,遭到部分市民、政黨及環保團體強烈反對。其中維港沿岸基本上已禁絕填海,多個已醞釀及諮詢多年的維港以外填海方案,包括屯門龍鼓灘、沙田馬料水和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計劃,亦遇到極大阻力,估計難以在中短期內落實。

 

反對填海的理由包括可能破壞環境生態、建造成本高昂、所需時間較長等。亦有人質疑香港根本不缺土地,只是未有善用和加以規劃發展。事實上,香港的已發展用地只佔整體面積不足四分一,但當中有四成土地為部分人認為「碰不得」的郊野公園,其餘三成多用地為位置偏遠、缺乏交通等基建配套的農地、棕地、綠化帶和離島,發展潛力有限。

 

再者,開發這些用地所需的成本和時間、對環境生態可能造成的影響、相關的收地及環評程序、安置原有居民、農戶和棕地作業者的工作等,往往比填海造地來得更大、更長及更為繁複。

 

在各個內部覓地方案阻力處處、路路不通之下,早前有人就提議跳出香港地域和水域的框框,由中央政府在位於大嶼山西面的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然後再撥歸或租借予香港作不同發展,可說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

 

其實這也並非完全嶄新的做法。同樣面對嚴峻土地問題的澳門特區,在本土水域幾近「填無可填」的前提下,多年前亦獲中央借出珠海橫琴部分用地,該區現已成為集合高等教育、高新科技、會展、物流與休閒旅遊的新發展區,帶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希望大家可以跳出框框,去思考桂山島填海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