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近月持續低迷,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跌穿160點,減辣及撤辣之聲不斷,但如真的減辣或撤辣,會否令交投持續轉趨活躍,樓價止跌回升呢?或只會是曇花一現呢?
政府推出辣招的「初心」,是基於當年樓市熾熱,供不應求下導致基層、中產市民難以置業,從而希望透過減少非剛性需求及投資者入市,有利香港永久性居民首置。辣招推出原屬短期措施,希望讓政府有更多時間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但措施實施至今已超過十年,仍未能做到滿足市民置業需求的目標,而檈價依然高企,基層、中產置業仍然困難,實令人嘆惜。但無論如何,是撤是減,政府應有說法,不能無了期地施行而不因應變化作適度調整。
鑑於近期樓市平淡,令反辣之聲不絕於耳,然而樓價升跌卻並非由辣招造成。筆者認為其主原因是現時外圍環境持續轉差,香港經濟未見大幅改善,以及利率持續上升等因素,令買家持觀望態度。因此,就算政府撤辣,樓價升或跌,也要看供求。
此外,過往「供平過租」,不少市民入市置業將單位用作出租用途,回報相對理想,但現時存款息率上升,對投資者而言,放租吸引力減少,加上對未來樓價表現並不樂觀,都令投資者卻步。
如政府不希望樓價飈升與市民收入及經濟因素脫節,可考慮就按揭比率進一步調整;稍為放寬壓力測試,估計能幫助有需要上車的市民。尤記當年推出辣招,也是權宜之計,為幫政府換取時間覓地建屋,但十年過去,供應卻年年追不上,今屆政府有望打破「頭重尾輕」的困局,建屋達標,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容許市民增購第二套房而不用支付辣稅,當然仍須以個人名義入市,以利便買來收租或供子女居住的置業者。
市民如能增購第二套房,對換樓客而言,無疑提供了更大方便,不用為「先賣後買」或「先買後沽」而煩惱,少了因「先買後沽」需先支付樓價15%的辣稅,減低換樓客入市的資金壓力,有助活化樓市。另外,亦可以調整收購重建的「先付稅後退稅」的做法,從而減少發展商收購物業重建的「資金」壓力,有助加快舊區活化的速度。
當然,政府在作出任何調整前,必須考量那些購房是屬於「投資」或「投機」,避免「投機者」大量入市,令樓市炒風再現,樓價飈升,不利有居住需要的市民入市,出現「易放難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