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推動夜經濟,希望帶動市民夜間外出消費,「香港夜繽紛」在尖沙咀率先舉行,二十元四粒燒賣更成為網上熱話,不管你認同與否,也能引起社會熱議,關注度提升,是否又能帶動市場燒賣熱銷呢?
衆所周知,經濟如只依賴單一或兩三個行業的發展,持續性存疑。香港過去似乎過份依賴來自房地產業方面的稅收,在發展產業多元化方面欠缺積極,這方面政府應多作思考。就如現正在杭州舉行亞運會,撰文期間香港已取得超過 20面獎牌,當中包括5面金牌,在慶賀的同時,政府又會否考慮如何協助和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呢?
體育產業是指生產體育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包括提供有關體育的服務;過去,基於多種原因,香港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但在培養了出色的運動員,取得好的成績,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具備了一些客觀條件,試看,體育產業強國美國,不單培養出大量體育專業人士,體育產業亦對經濟有很大的貢獻稅收亦增大不少。名人效應令市民更關注體育活動的發展,吸引年青體育員努力做出更好成績。又如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及歐洲足球比賽等,其體育產業吸金能力強大,整條產業鏈不單帶動更多體育明星的產生、體育用品亦更多元,其他周邊產品及活動,如創新設計、體育文化、藝術、醫療、飲食業及旅遊業等均受惠。加上廣告收益、電視轉播權、商業贊助,這一連串均有助經濟發展,促進就業。
體育產業是一門大生意,比賽也能轉化為家庭活動,吸引更多觀眾的同時,明星效應也會帶動消費。每次香港有運動員在國際賽勝出,也會帶動該運動受追捧,但可惜往往欠缺持續發展。
其實,香港運動員早已不是在國際比賽場上「陪跑」,在多次獲得多個國際獎牌下,再加上啟德體育園明年落成,現在是推動發展體育產業好時刻。
政府在資助培養運動員,是需要有長遠策略,如能有效推動發展體育產業,通過「吸金」來設立基金、獎學金等,均可支援現有運動員,及為退役運動員提供生活保障。
國家設有體育產業政策,而體育產業亦能為經濟發展增添動能,數據顯示,2015 至 2019 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由 1.7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躍升至 2.95 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 14.6%。預計到 2025 年中國體育產業的規模將達至50萬億元,核心包括運動裝備、體育場地及體育賽事;其中體育裝備就有李寧及安踏等品牌。
故作為專責統籌香港的康樂體育及文化藝術有關的活動和服務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更是責無旁貸,要更積極籌劃如何發展香港體育產業,亦需要與其他政府部門共同協作造出更佳益效,優化、拓展運動產業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