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輪是香港特色公共交通工具,天星小輪更是具百年歷史,然而渡輪碼頭的發展和設施,市民一直存有不少批評,包括未能為維港景緻添上色彩,渡輪碼頭設施不是及與周邊環境未能發揮協同效果,如與近年大力發展的海濱一起融入社區,物盡其用。
由於近年香港鐵路網絡的發展,令渡輪由過去為主要過海的交通工具,輪為邊緣化。筆者多年前向政府建議渡輪碼頭的設計除提供基本使用功能外,應多加考慮如何利用碼頭上蓋空間,加入其他適切用途,包括商業用途,既可為渡輪使用者提供方便,又能為渡輪營運提供額外收益,補貼營運成本,改善服務及質素。
政府近年也有推出改善碼頭設施的計劃,如提升內部設計及乘客設施,包括翻新候船區及改善洗手間,優化碼頭商業空間,然而,這些都是小修小補,未能大刀闊斧作改善。傳統的渡輪碼頭設計,提供商業空間有限,難以有很大的發展,加上臨海位置,市民或需步行十數分鐘才能到達,在炎夏季節實難吸引前往「乘船」的動力,相對於近年大力發展的海濱長廊,市民熱絡前往,對比強烈。
筆者認為政府應積極打造碼頭與海濱長廊的連繫,發揮碼頭更大作用,就如政府發展的灣仔海濱渡輪碼頭畔的主題區,為市民提供可飽覽維多利亞港景色兼富懷舊特色的海濱空間,但如何利用碼頭設施,供非使用渡輪市民的使用,如何增設其他配套,注入新元素服務市民,均有不少優化空間。
再看,中環渡輪碼頭,位處香港島國際金融中心對開的海旁,但不少人感到如同孤島,自成一角,未能與海濱和附近環境連成一體,這個包括多個碼頭在內,來往多個離島的主要渡輪碼頭群,只是各自提供既定功能外,各碼頭間如何互補連通,增大協同效益,顯然考慮不周,是值得政府去研究改善的。如能將海濱的市民,吸引至渡輪碼頭的商業項目消費,地盡其用帶旺碼頭,增加經濟效益,減少政府補貼。
不容否認,渡輪作為「過海」交通工具的重要性隨着多條海底隧道的開通而被取代,步向觀光功能比例提升,因此,加大渡輪碼頭的功能,有助渡輪的競爭力,在陸上交通擠塞或發生事故時,採用海上交通不失為好選擇。香港人生活過於緊張,如能在工餘時間,乘坐渡輪,享受維港景色,是放鬆身心的一種方法,也是值得鼓勵。
如碼頭與海濱的聯繫能加強,透過優化海濱時,加入碼頭的元素,令海濱休閒區擴大,市民既能享用海濱設施,又能前往碼頭消費及飲食。筆者希望政府重新檢視渡輪碼頭與海濱的發展,做到互為互補,服務市民、旅客,達至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