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墟市歷史超越百年,早年香港發展居住均以農村為主,農民定期辦墟市,售賣農作物或工藝品,既可貨幣交易,又會以物易物,故有趁墟及趕墟期的出現。時至今日,傳統墟市早因時代變遷而出現較大的改變。
墟市往往是該地區文化的體現,一般而言,墟市的日子大都利用社區土地閒置的時間,而進行買賣及多非每日經常性,售賣的產品因墟市性質和定位不同而各有特色,近年的墟市較為靈活,早巳不限於銷售農產品變得多元化,如街頭小食、或甚與眾同樂舉行的節慶、文化推廣及旅遊活動等,令參加者更能感受到地方的文化,增強對社區的了解。
量販為主的墟市,如位於旺角大球場旁的天光墟,每天早上不少批發賣魚聚集,售賣金魚、熱帶魚、水草和水族用品等,選擇較多及集中,廣為魚友們喜好的墟市,假日更會吸引不少遊客及一家大細前來,更見熱鬧。
至於賣雜貨的二手墟市,現時紅磡及深水埗的特定街道,早在凌晨時分已變身天光墟,區內長者及一些基層市民,會在街上擺賣一些家中舊物,如日用品及衣物,大多營業至清晨。
至於新界傳統墟市,如上水天光墟為農產品分銷點,本地農民將自家種植的蔬菜或水果帶來擺賣,體現城鄉共生的社區。另外,又如中環天星碼頭定期舉行的中環農墟,也能體現傳統墟市精神。
墟市有其值得推廣的地方,也是香港多元經濟的一部分,故近年政府容許公共屋邨內適當地點進行墟市活動,藉此與居民共享這些資源,基層市民透過售賣農作物、手工藝品、日用品或二手衣物,以自食其力,幫補家計,同時又能活化了社區空間,有效為社區帶來實質的經濟回報,值得大家的支持和參與。
早前政府亦曾牽頭支持營辦如黃大仙騰龍墟及天水圍天秀墟等,預先劃出固定地點,推動經營恒常的墟市。然而,因應現時各種用途土地需求殷切,要物色地點作這種恒常形式的墟市,實非易事。
隨着物價上漲,商場小店被連鎖店取代,市民購物的選擇日漸減少,加上經濟未能快速復原,基層市民希望透過墟市幫補生計,購入價廉物美的產品,對墟市的訴求日增。筆者認為相對於一次性的經濟援助津貼,只能解燃眉之急,如能透過墟市等活動,令基層市民自力更生,又能促進社區鄰里關係,較之大量社會福利的投入,亦有效達至扶貧成果。
故政府近年因應墟市的舉辦,放寬了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和臨時食物製造廠牌照的申請,進行跨部門的協作,以縮短申請時間等,這都能體現政府以民為本,值得社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