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研傳言 檢視人口政策 健全人力規劃

早於2019年初,即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筆者已在本欄談及香港的人口和人才政策,警告隨着人口不斷老化、「少子化」和經單程證計劃來港的內地新移民開始減少,社會將面對愈趨嚴重的人才短缺和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有關問題涉及跨政策、跨部門,當中還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上屆政府一直未有正視,更遑論提出全面、有效的應對方法。

經過近年的黑暴和疫情衝擊,再加上英國、新加坡等國家推出的積極「搶人才」措施,香港的人才短缺問題已由最初集中於醫護人員等個別行業,迅速擴散至包括金融、科技、建造業、以至教育界等各行各業。而且不單止是頂尖人才與高管人員缺少,中層、前線的人力在多個行業也明顯供不應求,從業員「老齡化」情況嚴重,影響相關行業的運作、服務和未來發展,削弱香港整體競爭力,難以實現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提出的「維持香港獨特優勢」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

人口方面,短短幾年之前,還有不少人憂慮香港人口過多,要求削減每日上限150個的單程證配額。但隨着港人生育率再創新低、因不同理由出現的移民潮、升學潮和回鄉潮,還有因疫情和兩地發展水平拉近,而導致單程證來港人士大減,香港已連續兩年出現人口淨下降。現在有更多人反過來擔心,香港會否像日本及一些歐陸國家,出現結構性的人口萎縮和人力不足,危害整個社會的長遠健康發展。

由筆者擔任召集人的立法會「G19」,19位議員包括銀行、保險、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工商界、以及發展和建造業界等代表,深明上述問題的嚴重性和逼切性。因此在經過深入的調研了解、討論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後,「G19」共同制訂了《全面檢視及落實人口和人才政策》倡議書,並在日前的《2022年施政報告》諮詢會上,聯合提交行政長官李家超參考。

倡議書提出了13項具體建議。首先是敦促特區政府參考一些具競爭力地區的做法,為解決短中期的人口和人才問題集思廣益,從速檢視及落實人口和人才政策。對於人口老化問題,政府應發揮帶頭作用,資助及提供稅務誘因予人才特缺行業,包括聘用退休人士、子女已長大的婦女重返職場,並按市場結構需求加強再培訓計劃,鼓勵適切的長者留在職場,人盡其才。

針對「少子化」趨勢,政府必須多管齊下,精準施策。包括建立更友善的鼓勵生育環境;提供足夠的育兒及托兒設施;針對性地清除各種窒礙港人生育的後顧之憂,從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多方面,制訂有利多子家庭的傾斜性措施;透過增加稅務寬免以至現金津貼等方法,減輕多子家庭的財政負擔,從而提高港人的生育意願。

吸引人才方面,特區政府須在不損害本地工人利益的前提下,更加積極、主動及寬鬆地引入更多具備不同資歷、技能、知識和經驗的非本地人才。包括優化和簡化現有的輸入人才計劃,擴大「人才清單」,更具彈性地吸引內地和海外的頂尖學生與畢業生;興建更多不同類型的「人才公寓」;根據個別行業的實際需要,容許有限度、有限額地輸入外勞;對於本地人手短缺特別嚴重的行業或工種,輸入力度要更大。

除了吸引境外入才,盡力挽留現有的人才和培訓更多本地人才亦至為重要。包括通過指定教資會的撥款用途,規定各主要資助大學必須根據政府政策及市場需要,增加相關行業及專業的資助學位學額,並要求自資院校開辦人才奇缺行業的學科;取消現時資助大學與自資校院收取內地、澳門和台灣學生的人數比例限制;加強中學階段的職專教育及生涯規劃;提高「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上限或成立新的計劃,以鼓勵更多在職人士接受費用較高的專業、技術和轉職培訓,參加相關的本地及國際資格考試等。

此外,「G19」亦促請政府改革採購和招標制度,更加著重創意及創新,降低「價低者得」的評審比重,鼓勵並提高本地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及初創企業的參與度。有關做法除了有助培育和挽留人才,亦有助促進本地產業的多元健康發展。

對於政府內部亦出現人才流失及人手不足問題,當局應盡量透過精簡程序及善用現有人手來控制部門編制,避免向私營業界大手高薪挖角搶人。針對部分出現嚴重人才流失的公務員職系,可考慮通過調整薪酬制度及退休福利安排,挽留更多合適人才留在政府。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可以認真考慮上述各項建議,並在下月中發表的《2022年施政報告》回應交代,盡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