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研傳言 革新的士服務 提升安全質素

香港的士業質素近年備受抨擊,政府在2019年提出《專營的士服務條例草案》,希望引入「優質的士」帶動業界改革,但因立法會會期結束而未及完成審批,胎死腹中,到最近又出現泰加保險對的士斷保風波。市民期望有安全、高質的的士服務,革新現行的士運作模式,已不能再拖。

被視為的士車保龍頭承保商的泰加保險,早前突然通知部分車主,在7日後便不再接受車主投保。的士一旦斷保便不能繼續在路上行駛,等同停業,車行與車主唯有四出尋找其他保險公司承保,不少踫到開天殺價的情況。最後要由政府出手,由保險業監管局介入接管,受影響的士才能如常營運。

的士保費用過去多年有增無減,但相關保險公司依然虧損連連,「冰凍三呎,非一日之寒」。正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近日於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指出,保費釐定,主要考慮意外率、意外嚴重程度及過往索償紀錄,當意外率及索償不斷上升,保費自然會增加。

意外頻生涉及多個因素,當中的士業老化是不爭的事實,司機平均年齡高達59歲,不少更超過70歲。除了年青人無意入行,疫情流行,也令人望而卻步。司機年紀偏大,意外率亦可能因而增加。

第二行內有少收害群之馬。立法會曾討論的士車保問題,當時已指出包攬訴訟情況嚴重,行內有濫用保險申索的情況,人為「製造」意外,動輒提出索償。另外為爭取更多乘客,不少司機在車內放置多部手機,爭取快速回應電召服務,因而分心,導致不同的意外也是有的。

第三是香港有不少的士司機是自由身,租車打散工,無車隊管理,保險公司也沒有司機駕駛違規和涉及交通意外的紀錄,公司為求自保,唯有一刀切收取較高保費,以免血本無歸。而白牌及網約車的衍生,也對的士業造成壓力。如果的士行業不進行大規模改革,又沒有年青人入行,服務水平只會每況越下。

要治標治本,單靠政府過往提出的專營的士計劃,未必可全盤解決問題。先說保險問題,癥結不在於退保期只是7天通知。過往車保一直如此運作,為何今時今日才出問題呢?保險公司車保業務如無法達至收支平衡,賠償過多,保費自然不斷增加。要疏理問題,延長退保期也無補於事。

有人就提議透過善用科技,例如規定的士車要安裝汽車攝錄機,申索賠償時有事故錄影,更能保障雙方利益。另外,若投保時提供須司機相關資料,司機如無犯交通規例紀錄,保費應能減少,反之便應增加保費,連墊底費也可以提高。

歸根究底是要提升的士的服務質素。內地出租車的改革,絕對值得香港參考和借鏡。記得內地8、90年代的的士,大家都是敬而遠之,一來是司機飛車、撓路、不按咪錶標收費,而且行車證顯示的司機,與正在駕車的司機往往不是同一人。但時至今日,內地不但有具規模的車隊管理的士和司機,網約出租車發展也十分成功。

良好的車隊管理,能確保車輛的質素,對司機的培訓也十分重要,有禮貌、行車穩健等都是乘客的要求。司機服務有任何問題,一APP在手,消費者隨時可以負評,加上競爭大,內地的出租車質素越來越高。香港的士和出租車的改革已經不能再等,提升出租車質素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