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明報 > 謝偉銓:如何釋除高地價與賤賣土地疑慮?

謝偉銓:如何釋除高地價與賤賣土地疑慮?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公布新一個財政年度的賣地計劃,商業用地成市場焦點,因其量與估計銷售收入均創近年高位。惟經濟前景未許樂觀,商廈空置率呈上升趨勢,此刻狂推商業地,部分人士對政府的賣地計劃和政策再度提出質疑,是否忽視地產市場情况。

新一個財政年度可供出售的商業用地有6幅,當中,中環新海濱3號及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地皮,前者是繼國金二期後,中環最大型商業地,連同3幅位於啟德及1幅位於東涌的商業地,合共提供逾89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屬近年新高。由於不少位處貴重地段,市場估算6幅商業地的地價總值可達約1600億元,對新財年的庫房收入舉足輕重。然而,面對持續多時的社會事件,加上新型肺炎疫情夾擊,本港經濟前景難言樂觀。有報告更指中環甲級商廈寫字樓的空置率已升至4%、為近5年的高位,區內租金的跌幅亦成各區之冠。市場遂有人質疑政府此時推出中區碩果僅存的靚地,等同把土地賤賣。
政府工商用地 欠長遠規劃

此前,本港地產市場熾熱多年,政府賣地單就啟德新發展區為例,2013年中首幅私人住宅用地出售時,每呎樓面地價僅4913元,及至去年社會事件前夕,區內住宅地的每呎樓面地價已飈升至19,636元,6年升幅達3倍,政府再被指摘是奉行「高地價政策」,促使樓價居高不下。其實賣地定價孰高孰低,究竟能如何拿捏把握?

有別於住宅用地,政府過去對工商業用地的供應,更欠缺長遠的計劃及目標,令商業樓面持續多年供應短缺,租金升幅因而比住宅尤甚,即使東九龍大量新建成樓面投入亦迅即被吸納。然而,物業市場總有周期,跟一般製成品不同,莫說是漫長的造地過程,即便是熟地,由「麵粉」製成「麵包」動輒需要五、六年時間,往往令供應出現滯後。故此,五、六年後的商業樓面供求如何,政府必須事前小心分析、評估,訂定目標,方可避免供求過分失衡、市場大幅波動。要穩定市場的供求及價格,政府必須就不同類型的土地,提供前瞻的供求研究分析,制定長遠的目標及持續穩定的供應安排,適時推出土地,堅守此原則,定能釋除高地價與賤賣土地的疑慮。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
[謝偉銓 銓之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