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香港無處不旅遊,我同不少市民一樣,都係喺之前疫情期間,困住咗喺香港,先至察覺到香港原來係有咁多好去處。當時我以慶祝回歸二十五周年嘅名義,先後組織咗7場本地考察活動,畀我代表嘅建測規園界人士報名參加,場場都超額爆滿,大家嘅評價亦好好,因為所有嘅景點都好有特色。
其中幾個景點,都係已獲評級同活化嘅歷史文化建築,包括當時剛剛修復好嘅薄鳧(夫)林牧場、以前做過醫院及隔離設施嘅饒宗頤文化館、改作芝加哥大學香港分校嘅摩星嶺白屋、仲有差啲畀政府填平咗嘅主教山配水庫,都係好有歷史價值同建築特色。有傳統嘅中式建築,有啲富有殖民地色彩,有更多係中西合璧,加入咗一啲香港本土嘅元素,係旅客「打卡」同認識香港獨特歷史文化嘅好去處。
香港現時有134項法定古蹟,近200項一級歷史建築,二級同三級歷史建築加埋更有過千項,係相當豐富嘅旅遊資源,但有好多都長期被忽略,好少人知,好少人去。除咗因為部分古蹟位置偏遠,政府過往嘅「保而不育」政策亦係原因之一。有啲歷史建築物,搵個鐵絲網圍住佢,加個指示牌,就係叫做保護咗嘞,冇好好咁活化同加以宣傳,亦缺乏其他旅遊配套,未能發揮經濟效益及協同效應。
現已去到第7期嘅「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希望借助非牟利機構嘅力量,去善用有關歷史建築物,當中有一啲成功嘅個案,但亦有唔少失敗嘅例子。過去我多次向政府表達,係咪可以喺相關建築法規同審批程序方面拆牆鬆綁,善用更多私人同商業機構嘅力量,將歷史、文化、同旅遊三者更好結合,加強計劃產生嘅經濟效益,發展文化歷史深度遊,協助香港吸引多啲旅客,加深海外、內地、以至本地人,對香港歷史及中華文化嘅認識。
除咗歷史文化建築,疫情期間,我同業界亦去咗一啲鄉郊地方旅遊考察,包括劉業強議員修正案提到嘅沙頭角地區。嗰度有好美麗嘅自然環境,亦有獨特嘅歷史文化,又可以坐船出海環島遊,最可惜係入唔到中英街參觀。我哋亦注意到,部分島嶼同鄉村嘅基礎設施同旅遊配套不足,包括水、電、排污、道路、廁所、Wifi、露營及住宿等等,未能充份發揮有關景點嘅效益。
【餘下約130字】立法會早前討論「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倡議,以及前南丫島石礦場嘅發展,大家都係關心呢啲問題。相關旅遊基建設施,必須要由政府主動做,積極推,再善用私人市場嘅力量,先至會見到成果。否則再講多10年,再諮詢多10次,都係「煲冇米粥」。本人謹此陳詞,支持原議案及各項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