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研傳言 城市土地規劃紙上談兵 缺執行時間表

上期與讀者分享了筆者對香港土地開發和政府批地政策的看法,指出香港在回歸後有一段頗長時間大幅減少造地,批地模式亦變得單一僵化,不單令住宅樓價和租金失控飆升,亦窒礙了整體經濟和不同產業的發展。其實除了造地和批地,政府在土地出租及管理方面過去亦出現不少問題。

當中多年來都為人詬病是政府的短期租約政策,租期短、選擇少、條款僵化兼辛辣,令企業及投資者不敢作出較大規模和長遠的投資,不利創科等新興產業發展。對於需要大面積土地及大量資本投資的大型內地或跨國企業,在香港搵地又難又貴,不像部分鄰近國家或地區那樣,政府會主動提供不同種類的土地及稅務優惠等補貼,以吸引有關企業及產業落戶。

筆者樂見現屆政府正針對上述問題作出改革,包括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會探討選取合適的試點產業園區,按照已敲定的產業政策,制訂園區的發展及營運策略,以至日常管理和招商引資工作。政府亦會考慮因應個別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更具彈性的方式批撥產業用地。

除了新土地的開發與批租,現有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亦同樣重要。香港的城市及土地規劃,在圖紙上看似乎相當美好,住宅、工商、商業用途分配得宜,交通及社區配套亦頗為齊全,但往往只流於紙上談兵,缺乏落實執行的機制和時間表。

例如不少規劃作綠化空間的土地,長期卻雜草叢生,或者早已被人填平,作為一些低產值及有損環境生態的用途。當中不少更涉及霸佔官地和違法僭建,但相關政府部門疏於執法,即使成功執法亦往往罰則過輕,與違規使用土地所能賺取的利潤不成正比,慢慢形成「習非成是」的情況。

當原定的城市規劃及土地用途遲遲未能落實,但市場卻不斷變化,部分業主同企業希望改變土地或物業的原有用途,相關的改劃、改契及補地價程序相當繁複,需時經年,窒礙了企業落戶和產業發展,並同樣催生了違規使用問題。

例如隨着傳統工業式微,業主欲將舊式的工業大廈重建作其他用途,卻遇到不少政策和法規上的障礙,加上補價及建築成本高昂,間接導致違規工廈食肆、工廈劏房的出現,滋生種種消防安全及環境衞生問題。

面對上述情況,部分政府部門及官員卻充斥「佛系」思維,筆者認為某程度源自回歸前港英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將香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任,包括相關的土地開發、管理同出售、出租,以及樓宇的供應數量和時間等,很大程度依賴自由市場去分配、落實。但事實證明政府完全放任不管,欠缺積極主動,便會喪失利用土地來推動經濟及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習近平主席兩年前訪港時發表的「七一講話」,指示香港要轉變治理理念,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指出香港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動。今年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強調各方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特首發表的《2024年施政報告》,讓各界看到現屆政府有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和落實習主席講話的決心。尤其在土地及產業政策方面,遠比過去更為積極進取,多元靈活。餘下的主要問題在於執行,當中如何令到各級公務員,包括負責土地管理及發展審批的前線人員,都變得「能做事、做成事」及「以結果為目標」,是一個更大、更具挑戰性的改革課題。希望政府管治團隊繼續努力,做出成績,積極善用土地來推動香港的經濟和產業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