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過往我批評政府對人口老化問題應對不足,缺乏前瞻,今年施政報告有明顯改進,包括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及定下5大工作方向,尤其係當中嘅「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同「銀色生產動力」。我以前都講過,香港有唔少長者其實並唔需要、亦唔想靠政府,有部分長者仍然有心有力,希望以不同方式繼續貢獻社會,政府需要向佢哋提供嘅係便利,唔係福利。
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推動「灣區安老」,我亦係一直支持。以前香港長者喺內地最擔心醫療問題,但依家內地各類醫療同保健服務不斷提升,部分3甲醫院已引入港式管理,相信以前憂慮嘅問題將會愈嚟愈細。
教育方面,「高才通」等輸入人才計劃,為香港帶嚟為數不少嘅適齡學童,但佢哋一般希望入讀本來已「爭崩頭」嘅傳統名校,幫唔到因種種問題而收生不足嘅弱勢學校。有關情況唔單止造成教育資源錯配,亦可能會引發本地家長與外來專才之間嘅矛盾。
我一直認為教育政策亦需要配合市場,重視效益同家長嘅選擇,通過汰弱留強嚟不斷求進。面對學額錯配問題,係咪可以鼓勵啲做得好、受歡迎嘅學校,以類似收購合併嘅方式,善用收生不足學校嘅校舍及師資等資源,以便更迅速咁增加學額呢?比起不斷咁縮班、殺校,對學生、家長同教師係咪更有利呢?
此外,我再次促請政府加強中小學及幼稚園,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同倫理道德嘅教育。唔需要獨立成科嘅,更有效係融入不同學科及校園生活之中。例如加強對中國傳統節慶,以及其背後嘅歷史故事同人物嘅認識,唔係只重視西方嘅節日等。希望教育局,整個教育界,都能夠識變、應變、求變,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嘅認識同喜愛。
最後講下環保問題,垃圾徵費建議暫緩推行,但源頭減廢工作不能半途而廢。加強公眾教育,除咗減廢仲有減排,要強調應對極端天氣,人人有責。要做好硬件套配,除咗各類回收設施、廚餘收集系統,仲要增建焚化設施,轉廢為能。無論係喺善用土地、節省公帑、定係改善居住環境等角度,香港係冇空間再擴建堆填區。
《2024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主席,本人謹此陳詞,支持施政報告致謝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