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做好減廢 實現零堆填[:]

[:zh]政府近日向立法會申請合共約四百九十億元撥款,用作改善香港的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其中約四百四十三億元用於擴建位於屯門的新界西堆填區,另外四十七億元用作翻新及提升位於九龍西、港島東和港島西的廢物轉運站。雖則擴建堆填區開支是攤分長達三十一年支付,而現有三個轉運站已運作了約廿五至三十年,有翻新的必要,但今次撥款金額之大,即使並非在財赤環境下也惹人關注。

擴建新西堆填區之所以要花上數百億元,主因是政府因應地區意見,將擴建面積由原定二百多公頃減半至只有約一百公頃。具體方法是以是深度換空間,採用「深碗型」設計向地底發展,以便在最少的面積處置最多的填料,因而要進行大量較昂貴的爆破、挖鑽和護土工程。而為了減輕堆填區的臭味、沙塵、噪音和景觀上對鄰近居民的影響,政府還會在堆填區外圍加建巨型土堤、改善周邊道路、加強綠化和清潔等,這些全部都需要錢。

事實證明,以堆填方式處理固體廢物,不但費用高昂、影響居民、佔用了珍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亦缺乏可持續性,再大的堆填區都終有爆滿的一天。

政府上月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聲稱可透過源頭減廢、資源循環,以及加建新型焚化爐等廢物處理設施,在二○三五年做到「零堆填」。但由於政府過往的減廢工作成效不彰,近年港人的垃圾棄置量不跌反升,令人憂慮今次工程是否如政府所言,是香港最後一次擴建堆填區。希望不論是政府、市民及各行各業,都要更積極做好源頭減廢工作,避免香港出現垃圾圍城,避免要再次耗用大量土地與公帑來加建堆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