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從郊野公園「迫爆」看香港土地規劃[:]

[:zh]反對填海造地的人士,經常宣稱香港並不缺土地,缺的只是規劃。事實上,香港土地面積達1,111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726平方公里多出超過一半,除以兩地人口,香港人理應比新加坡人住得更舒適和鬆動。

郊野公園「旺過彌敦道」

然而,香港只有不足四分一土地屬已發展用地,當中又有四分一為農業用地、五分一為道路及運輸用地,真正用來住人的只有約77平方公里,佔全港總面積僅7%。佔地超過840平方公里的未開發土地當中,超過一半為郊野公園用地,佔全港總面積接近40%,其餘為綠化帶、邊境禁區、濕地與濕地緩衝區,還有一些海岸、沙灘及無人島嶼等。

香港房屋短缺問題嚴重,私樓樓價與大部分市民的負擔能力嚴重脫節,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最新升至5.6年,大量基層家庭被迫捱貴租、住劏房。除了繼續填海造地,政府及整個社會都有必要思考,如何能更有效地善用和規劃這些未經開發的土地。

上屆政府曾提議開發部分郊野公園用地,因為只要將當中1%的土地改作建屋,即能將全港的住屋用地與樓面面積大增。但有關建議在環保團體及部分市民反對下擱置,政府近年更將一些屬私人擁有的「不包括土地」劃入郊野公園範圍,令其面積進一步擴大,並引起受影響的業主及村民不滿。

對於市民希望保留郊野公園用地,筆者是尊重的,但不適切地縮減郊野公園範圍,不將小部分相對合適的土地改作其他用途,是否就等於完全善用郊野公園呢?保護環境、保育生態,是否就等於要將郊野公園及其邊陲綠化用地,全部劃作「生人勿近」的地帶,不可作任何形式的規劃和發展呢?

從實際行為來看,相信這並非大多數市民的想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港人無法外遊,唯有改於周末及假期到郊野公園走走,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但往往發現大部分行山路徑早已被「迫爆」,部分郊野公園出入口隨時「旺過彌敦道」。遊人想在公園範圍內坐下休息、買些飲品或小食,以至人有三急要上廁所,方知道原來樣樣設施都奇缺,產生種種不便。

外國設繩網單車徑等設施

根據漁農及自然護理署統計,近年每年約有1,200萬人次到訪郊野公園,即平均每日約3.3萬人次。有關數字看似不少,但如果按面積計算,每平方公里(即超過1千萬平方尺)郊野公園用地,每日平均只照顧到約74人的休閒需要,相對於每平方公里房屋用地,每日容納了9.7萬人居住,明顯是未有善用,甚至相當浪費。

必須再次重申,筆者並非建議在郊野公園大興土木,只是認為當局應在不影響自然環境及生態下,略為提升公園內的規劃和設施,例如增加休憩、健身及飲水設施;加建潔淨(起碼沒有臭味)、易於組裝及外觀與周邊環境融合的現代化公廁;改善燒烤、露營場地及其管理;開闢更多不同難度、適合不同市民的行山路徑;提供更多自然教育和導賞服務;以及適度增加附近的私家車及單車泊車位等,讓更多市民可更舒適、更方便地享用到這大片珍貴的土地和天然資源。

香港喜愛旅遊,應知悉許多外國的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內裡都設有不少別具特色的設施,例如大型繩網及飛索遊戲、攀樹及攀岩場地、越野單車徑、不同類型的露營及宿營設施等。如鄰近海邊、湖邊,更有划艇、釣魚、觀光船等相對靜態的水上活動。為何外國可以這做,偏偏香港就不可以呢?即使不在郊野公園範圍內直接增設這些設施,也可考慮在其邊陲用地加建。

政府3年多前委託香港房屋協會,研究在兩幅郊野公園邊陲用地建屋的可行性,但其後因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未有將有關計劃列為優先選項,而終止了相關研究。筆者認同在郊野公園旁邊進行大規模的房屋發展,會面對不少困難,包括交通及社區配套,對環境生態及景觀的影響等,但如果用來發展低密度的旅舍或安老院舍,反而可發揮協同效應、雙得益彰。

邊陲宜建安老院及旅舍

筆者曾多次指出,隨着香港、尤其是新界區與鐵路網絡多年來的持續發展,不少原本交通不便、缺乏配套的偏遠地區,現已變成大廈林立、四通八達。該等地區原有的文康渡假設施、大學校舍與宿舍,以至監獄等交通需求較低的公共設施,都可研究是否能搬遷到郊野公園外圍,然後善用騰出的便捷用地建屋或作其他發展。

希望政府可以地盡其用、一地多用,兼顧保育和發展的原則,就善用郊野公園及其周邊用地,重新展開全面、深入及科學化的規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