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簡約公屋效益 積極爭取市民支持

中央領導多次強調要解決港人住屋問題,告別劏房,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強調住大D、住好D,是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特區政府宣布推出「簡約公屋」計劃,目標在5年內興建3萬個單位,供輪候傳統公屋3年以上的申請者申請入住,租金為傳統公屋約90%,視乎單位面積及地區,初步估計月租570至2,650元,對於現時居於惡劣環境的劏房居民無疑很具吸引力。

政府希望透過簡約公屋,加快改善部分劏房戶的居住環境,紓緩公屋輪候時間,意願良好,但亦要正視選址和造價等問題。政府建議採用「組裝合成/MiC」建築法,預先在工廠造好模組及板塊,再運送到地盤裝嵌,以加快建造進度,目標是在2024/25年建成首批1,000個單位並開始入住,餘下單位在2025至2027年分階段落成。

為了能從速及更有彈性地落實簡約公屋的興建,政府欲向立法會申請一筆過267.9億元撥款,即平均每個簡約公屋單位逾90萬元;如加上營運資助及額外人手等開支,總支出更達321億元,每個單位平均需要約107萬元。暫時性的居住空間,造價卻高於永久性的傳統公屋,加上政府暫未有提供相關開支的細項說明和資料,自然引起不少質疑。

此外,由於部分簡約公屋將建於私人土地,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全數3萬個單位的選址,有人質疑當局是如何估算出所需撥款,甚至又將計劃抹黑成「官商勾結」,政府有必要提高整個計劃的透明度。筆者認為,如政府需要更多時間準備相關資料,是否可考慮在不影響首批單位的與建進度下,改為分階段申請撥款,相信會較容易獲得市民和立法會支持。

簡約公屋首批4個選址全部位處新界,部分位置遍遠,欠缺公共交通,令人質疑會否受申請者歡迎。政府需要主動做好規劃,增加交通和社區配套。只要配套跟得上,居住環境有改善,加上租金負擔可大減,即使需要較長交通時間,相信亦有不少輪候公屋人士希望入住。

部分人亦質疑,政府花費巨額公布興建簡約公屋,只能用上5至7年,是否值得及符合環保原則?有關單位拆卸後可如何善用?能否將使用年期延長?政府也要詳細解說。對於一些原定用作興建社區設施的用地,若政府能運用「一地多用」原則,同步興建住屋與部分社區設施,將有助爭取地區人士支持延長用地的使用年期,同時改善新舊居民的生活配套。

筆者充分了解政府推出簡約公屋的目的,但面對外界的一些合理疑問,當局應從善如流,提供足夠資料和詳細解說理據,積極爭取更多市民支持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