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加強推廣「組裝合成」建築法

近年,相信不少市民經常聽到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房屋,既可節省工地施工人手的同時,又可加快建屋落成,究竟何謂「組裝合成」建築法及現時使用的情況又如何呢?

「組裝合成」建築法是一種創新的建築方法,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就像砌積木一般,逐個組合單位拼合起來,將相當部份現場施工工序轉移至工廠進行,地盤現場主要工序是將每個單元組件安裝,「組裝合成」組件單位,包括室內屋宇設施、如水、電、煤等、裝飾、潔廚房固定裝置等,都在工廠內做好,令現場施工工序大大減少,由於組件在工廠內完成,可大幅降低因天氣惡劣對現場施工進度的影響,品質亦得到較佳的保證和統一;現場施工人員的需求亦因此大幅減少,有助紓緩行業現時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另外,亦可減少不必要建材的浪費,現場施工產生的噪音、塵埃等環保問題。

然而,「組裝合成」建築法推廣已有數年,技術已見成熟,但現時採用相關建築法大部份仍集中於公營房屋或法定機構非住宅發展,且多屬層數較小的樓宇。

為何在施工環境比傳統地盤更安全,更有效監督品質及發展速度亦快,卻少見私人發展商採用呢?即將落成的第一個 MiC 私人住宅項目亦是華懋與市建局合作的重建單幢式住宅項目。

據悉,私人發展商對於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仍欠積極,主要有數個考慮。首先,私人住宅發展,往往因應市場情況及變化,每座大廈單位設計較多樣化,因而難以有大量標準統一設計,取得量化得益,建造成本因而難以減少。另外,私人住宅外型設計各具特色,亦難以統一化。再者,如發展项目為豪宅,不少用料、浴室、廚房設備多採用外國進口名牌,若在內地組裝或會涉供應、進出口問題,在運送過程往往會容易出現損壞。

此外,香港道路狹窄,運送組件的大小呎吋有所限制,運送路程亦需考量,以減少運輸費用及所需的申請。

再者,香港發展地盤一般都較為細少,往往缺乏地方儲存「組裝合成」組件單位,吊運安裝的器材安放亦要小心計劃,以免對安裝造成困難。無論如何,「組裝合成」建築法始終是相對較新及較少被採用的案例,私人發展需要較多時間觀察和了解,欠缺動力,筆者是理解的,因此如要促使他們加快採用,政府可能要考慮增加多一些誘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