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會期已於上周五結束,回顧過去一年,2019冠狀病毒仍然困擾港人,通關未果,經濟未能全面復甦,香港政府在覓地建屋問題,雖然仍有諸多不足,但也較過往展現出積極及努力,有望為市民上樓帶來新希望,希望政府能加倍努力,為港人提供宜居生活!
審視過去一年撰寫的文章,筆者提出的意見有不少獲得政府認同及採納,如提倡發展新界,摒棄過往的鄉郊觀念,將之「城鎮化」,配合內地共同發展,這與特首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不謀而合,長遠有助提升香港的宜居宜業度。
與此同時,鬆綁祖堂地限制以釋出新界用地,早前《施攻報告》提到考慮修訂《新界條例》,放寛出售祖堂地限制,有助祖堂地流轉,只要有部分用地用作建屋,已有助紓緩樓宇短期供應的部分壓力;希望政府能盡早透過新界鄉議局與各鄉事委員會共同協商,盡早達成共識。此外,政府推出的工廈補地價試行「標準金額」計劃,亦有望推展至新界土地,連同政府願意重新檢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這些檢視及修訂將有助加速新界土地的發展,令閒置土地得以有效利用。
此外,筆者亦提出,近年政府為求覓地建屋增加供應,住宅供應往往只求量不求質,以量來「充數」,令到大量「納米樓」湧現,令港人愈住愈細,生活質素未見提升;筆者一再提出需要訂定「人均居住面積」目標,推動各政府部門共同解決港人住房問題;過往政府一直避而不談,新近終有回響,發展局日前公布《香港2030+規劃策略》,定下人均居住面積至215至237平方呎的目標,較現時人均居住面積有顯著提升;看到政府有決心定出目標,實在值得鼓舞,港人有望「住大啲、住好啲」。
想令港人「住大啲、住好啲」,政府在對超過8600多幢樓齡逾50年的舊樓,終在維修保養上,接納將多項資助計劃提供綜合支援計劃,簡化申請,亦努力協助舊樓居民成立法團等,有望進一步為三無大廈提供協助等,面對未來垃圾徵費,更多工作需要政府跟進,筆者希望政府在面對樓宇老化問題,除協助維修外,亦應考慮重建活化舊區問題,故如能修訂「規劃」,以加快市區重建步伐,將有助改善市區居住環境。
面對香港要爭取於2050年達至碳中和,政府仍需努力,當中包括提高現有建築物能源效益,加快發展再生能源以取代燃油發電,推動綠色運輸交通工具,以減少空氣污染;政府亦要加強教育,令市民在日常生活上節能省電,實踐綠色低碳生活。期望通過各方努力,香港能成為更宜居、宜業的智慧綠色城市。
Pingback: 【回顧過去 展望將來】2020/2021立法會工作報告 – 謝偉銓 TONY TSE WAI CH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