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颱風加上連場大雨,香港接連發生多宗舊樓石屎剝落事件,令樓宇老化, 日久失修問題,又再成為市民大眾所關注。據市區重建局的數據,截至去年全港有逾2.6萬幢樓宇樓齡在30年或以上,當中約兩成、即5,200幢被評為「失修」或 「明顯失修」,如樓宇不及時進行復修保養,估計到2030年全港將有逾2 萬幢樓宇呈失修情況,為公衆安全帶來極大隱患,故促使樓宇保持良好的維修保養狀態,至為重要。
香港大部分失修樓宇均欠缺有效管理,令樓宇狀況惡化加速、加劇,不只令居住環境欠妥,居住安全亦同受威脅。部分業主或會因維修費高昂,將問題一拖再拖,甚至視而不見,也有因資源所限,乏力處理有關問題。
資料顯示,這些大廈絕大部分均未有成立法團或僱用物業管理公司管理,不少居民更是抱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故公家地方更難有妥善管理;市建局早前選定九龍城部分無迫切重建需要的建築群,展開為期三年的「小區復修」先導計劃,以提升樓宇公用地方結構安全。局方夥拍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於區內試行「聯廈聯管」管理模式,協調多個單幢舊樓共同聘用一間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管理服務,以多幢式聯合管理攤分固定成本,令相關大廈業主可以以較相宜管理費用,獲得妥善的管理服務,令居住環境得以改善。計劃有助三無大廈、以及一些單幢、伙數偏少的物業,透過資源共享,解決公衆地方管理的問題。
但要持續有效地提供更佳的績效,小業主的積極參與至為重要,樓宇未來的維修保養若能及早規劃,有序實施,將有效提升管理績效。筆者過去多次指出,要避免業主因大型維修工程須一次性繳付大筆費用,大廈應成立維修基金,定期為大廈進行維修保養,令樓宇結構、安全有適當的維護,樓宇老化情況得以大大延後。
無可否認樓宇的維修常常會面對資金、籌組能力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問題,故市區重建局就其新項目,引入「優化版」公契,為樓宇制訂落成後-份以 10 年為周期的維修保養計劃和工程開支估算,同時注入部分起動基金,並透過大廈公契經理人依據計劃,計算每戶應分擔的費用和「特別基金」的供款建議方案,並交予業主大會商討和落實,有助減輕小業主一次性需繳付大筆維修費用的情況。透過應用「預防性維修」理念,協助業主為樓宇做好維修保養計劃,令居住質素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