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於今年2月28日宣讀今年財政預算案時宣布樓市全面「撤辣」,將實施逾十多年的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等需求管理稅項撤銷,有助提升樓市成交的活躍程度。
無可否認,在過去多年,「辣招」令住宅物業、尤其是二手市場的成交量大幅下降,因此撤辣後,市場預期樓市交投應能轉旺,成交宗數將會上升,而事實上根據土地註冊處數據,4月截至29日,整體物業註冊宗數為9,470宗,較2月全月的3,189宗,升近兩倍(1.97倍)。當中一手註冊宗數,4 月暫錄3,502 宗較2月的357宗,升8.8倍。二手住宅註冊宗數,4 月暫錄5,114宗,較2月的2,219宗,升約1.3倍。
其中一手交投較二手活躍,估計主要原因是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將會持續高企,在供應量充裕,發展商銷售策略均,「先量後價」,加上息口仍然高企,美國減息存變數,故發展商開盤,不少均多有參考同區貨尾價格來定價,令新令潛在買家有「抵買」的感覺,促成部份新盤開售出現「賣個滿堂紅」現狀。
至於市場擔心撤辣後,會否炒風再現,結果只是「曇花一現」,市場只錄零星「摸貨」成交,當中有短炒獲利,也有蝕讓離場。始終香港經濟仍未全面復甦,投資者想「摸貨」獲利,相對過往困難,加上大型銀行停做「摸貨」按揭,令短炒投資者減少,有助樓市健康發展。
另外,政府暫停實施壓力測試,無疑對上車客及換樓客提供了入市的方便,但二手單位成交量雖然有所上升,但幅度比不少預期為低,估計其中一些原因是不少業主並不急於出售,故叫價進取,令部份潛在買家轉往一手市場,故二手單位承接多以減價盤為主。
二手市場「筍盤」已大部分消化,又被一手搶客,承接轉弱屬正常,據市場統計,十大屋苑經過3月由低位反彈後,4月見回軟,4月截至29日,單月暫錄173宗成交,較3月全月的370宗,減少197宗,跌幅達53.2%。
筆者認為以現時經濟情況及地緣政治,短期內難有改善,加上息率問題,樓價短期內估計將會是拉鋸現狀,難以大升,然而,因應居住需求仍大,除因其他難以預見的情況出現,估計樓市大幅下跌的機會亦不會高,有意置業人士可供選擇的住宅單位相對過往為高,但切記不要過度借貸,令置業變成「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