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支持設立樓宇維修基金

優質的物業管理有多重要,過去筆者已經多次談及,不容否認,專業物管公司能協助業主管理好樓宇,包括監管維修保養相關事宜。

發展商基於不同的考慮,尤其是經濟方面,興建樓房時,為有利租售,往往會增設一些設施,如會所、穿梭巴士、方便出入的行人天橋或隧道連接鐵路站、公共交通車站等,這些設施雖然受到使用者的歡迎,但相關業主卻要承擔有關費用,包括管理及維修保養。就以行人天橋為例,不少是因應地契要求興建的,當然也有個別發展商主動要求興建,以增加人流。

就如被戲稱為「天空之城」的荃灣,在區內逛商場幾乎不用在地面行走,亦可使用相關行人天橋網絡到達其他不少地方,如地鐵站、政府設施等,帶來方便,亦有利增加人流,對商場經營帶來好處。

當然政府於批准這些行人天橋的興建時,會考慮到是否有實際需要,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配合,但對於一些設有空調的全天候行人天橋,有否同時考慮有關設施是否有必要,將來使用所需的費用支出,由誰支付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呢?

過去,筆者多次強調為大廈或屋苑設立維修基金的重要性,並通過從每月的管理費中抽取小部分以加大基金的儲備,用以支付大廈的定期維修開支,為樓宇維修「積穀防饑」,否則,在需要進行必要維修時,小業主便要支付一大筆錢,這樣,除對應付金額及涉及工程範圍等爭拗外,維修工程亦難以有效率地展開,導致惡性循環,樓宇失修情況日趨惡化,維修費用不斷增加,樓宇使用壽命縮短。

市建局在推動建立維修基金方面,扮演了「先行者」角色,去年已以旗下新發展項目作為試點,在制訂大廈公契時,加入業主須為大廈制訂定期檢驗及維修計劃的條款,以鼓勵業主在入伙時制訂財政儲備計劃,開始儲錢作維修基金,為大廈進行預防性維修的新模式。

為鼓勵住宅和綜合用途的樓宇業主為樓宇進行「預防性維修」,市建局於今年4月1日起,推出全新「預防性維修資助計劃」接受申請。計劃分兩個階段為業主提供兩項資助。第一階段為業主製作「樓宇保養手冊」提供支援,而第二階段則提供支助鼓勵業主設立特別基金。參與計劃的樓宇,其應課差餉租值須在指定金額範圍內,才有資格獲得補貼。業主亦需按照該兩個階段的要求,完成相關程序及按時提交相關文件。

特別基金支助金額相當於3年內業主向基金供款總額的10%,上限按樓宇單位數目釐定。業主需召開業主大會,通過設立特別基金,以用作支付「樓宇保養手冊」所列出的非經常性支出,並證明連續3年定期向基金持續供款,才會符合資格取得資助。

筆者全力支持市建局上述計劃,維持樓宇的良好狀況,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