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檢討綠在區區令回收更見成效

「綠在區區」早年被稱為社區環保站,至2014年正名「綠在區區」,以推廣環保及綠色教育和加強可回收物料收集網絡;其後政府又將11個「綠在區區」項目,改名回收環保站,並將「綠在區區」打造成品牌,作為服務全港的社區回收設施網絡,包括了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站。

在政府的努力推廣下,「綠在區區」品牌漸受市民認識,並逐步擴展至現時50個公共屋邨,以加強社區回收支援,令全港回收點數目合共增加至約220個。

「綠在區區」可以推動大家為環保踏出一步,填補市內一直欠缺位置方便的回收點和設施,便利市民參與回收,轉廢為材、為能。然而,要提供更多這些回收點,涉及資源不少,它們選址一般均處於鬧市、交通方便地點,租金當然不菲,同時每年營運開支亦不少。就以最近建議設立的「綠在黃大仙」項目,單是工程預算已達4千多萬元,如要增加有關回收點,長遠將對政府造成沉重的負擔。

反觀流動回收點,涉及資源相對低,亦可更有彈性,更能服務的更多、更廣闊地區,特別是對欠缺回收設施的單幢式及「三無」大廈的居民帶來方便。但現時流動回收點多由回收環保站或回收便利點同時營運 ,選擇的回收時間,往往集中於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朝九晚五,亦只能回收一些相對較細物品,未能滿足市民更多的需要。

隨著「垃圾徵費」措施的公布,市民的回收意識增強,就如早前有市民反映有些流動回收點,因一周才到一次,每次都出現大排長龍的情況,如能增加回收次數及調整回收時段,不單為市民帶來方便,又能為增加回收,減少可回收物變成垃圾,何樂而不為呢!

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加強這方面的支援,透過流動回收點或流動回收車,由下游回收商利用假日安排回收工作,這樣在選址及時間均較具彈性,回收種類可因應日子不同,收集不同的回收物,方便市民養成習慣。

值得留意,現時不少綠在區區亦未設有廚餘回收機,也有部分市民抗拒在屋苑設置,擔心衞生等問題,如能利用流動回收點、流動回收車,正好解決相關問題,對環境及衞生的影響亦能減少。 香港作為世界大都市,垃圾的處理是大問題,政府提供誘因和方便,令市民更積極及慣常回收而非棄置,改變生活慣,建立新的行為模式,為環保及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作出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