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齊齊「走塑」你我都做到

「管制即棄膠餐具」已於4月22日實施,俗稱「走塑」餐飲處所禁止向堂食和外賣顧客提供涉及9種膠產品,包括飲管、刀、叉、匙等,這個「走塑」計劃,食肆將有6個月適應期,以完全轉用非塑膠的木或紙造等替代餐具,為減排踏出多一步。

「走塑」相對於垃圾收費,雖然已較易明易懂,但實施初期可能仍有「甩漏」情況,然而傳媒報道重點多是食客抱怨替代餐具,如紙製品易損壞,甚至竹餐具有異味等,卻少有報道「走塑」的目的及意義。相信不少人都會理解,剛開始轉用替代餐具,特別是紙製品,其耐用性未必達至過去慣用的塑膠產品的水平,如紙飲管較易於浸水後容易軟化,不應因此而質疑政府推行「走塑」不當,並要求中止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條例。不然,香港將難以在環保方面取得進展,繼續落後於鄰近不少地區。

要源頭減廢,「走塑」可以減少膠產品垃圾。根據去年底環保署公布的2022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廢塑膠的每日平均棄置於堆填區的數量達2,369公噸,佔整體的 21%,是繼廚餘後,為都市固體廢物的第二大成分,棄置量近年亦按年增加1.6%,源頭減廢不容忽視。

現時不少意見似乎是「本末倒置」,多針對替代品不善,攻擊政府做事不力,對如何能更有效「走塑」建議不多,筆者認為不單商戶要主動減少提供「膠製產品」,市民更應以身作則,多使用可重用餐具,政府亦要多聆聽用家意見,多與替代品供應商聯繫、溝通,促使加強及改善替代餐具,提升品質、安全度及售價等。

雖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因購買及使用某些即棄塑膠產品而觸犯法例,作為好市民,亦應主動在購買外賣時不需要外賣餐具,市民主動多做一步,將有助政府推動第二階段的「走塑」步伐。

推動「走塑」至為重要,不應因為部分替代餐具未達要求而要求中止;就算過往採用膠餐具,也有部分出現品質問題,市民要明白「走塑」只是開始,利用垃圾收費以推動減少都市廢物棄置量,同樣不能再延遲,否則減廢目標永難達到。筆者認同如過去推動市民自備購物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改變大家的習慣,不能單靠立法處罰,更重要是宣傳和教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市民的生活模式及習慣,我們亦不應只懂抱怨,應努力加以配合,共同為環保、為下一代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