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研傳言 優化強積金 活化要小心

包括筆者在內不少的香港市民,對強制性公積金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滿,包括覺得其管理收費高、投資選項複雜難明、透明度低、回報率欠佳等等。最近新聞報道鑒於投資市場波動,每名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估計平均又損失上萬,令人心傷。

不過,有從事強積金業務的銀行、保險及證券業人士,則指上述負面印象純粹是出於誤解,強調強積金的平均回報率長期跑贏通脹,蝕錢的基金計劃只屬少數,部分供款人的回報率差,主因估計是他們不善和疏於管理其強積金戶口。但事實上,就是有不少打工仔不懂得、或不願花時間去管理。他們認為,既然自己已支付費用將戶口交託給基金經理管理,對方管理不善,出現虧蝕,為何無人需要負責,無人補償他們的損失呢?

政府及強積金管理局則強調,近年已推出了大量優化措施,去降低強積金的行政費和管理費,提高計劃的透明度,以及增加供款人可作的選擇。而隨着「積金易」電子平台推出,打工仔未來將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及便宜地管理他們的強積金投資。

然而,「積金易」平台最快要等到2025年才推出,由2000年強積金制度實施起計,已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一般打工仔的職業生涯又有多少個25年呢?因此當局必須加強及加快有關優化工作,致力消除市民對強積金的不滿和誤解。最重要當然是確保僱主與僱員的供款有合理的回報,不會輕易被通脹及相關收費蠶食,維護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其中一環的原意和效用。

除了持續優化,也有不少市民要求將強積金加以「活化」,容許打工仔在65歲之前,提早提取全部或部分強積金累算權益作某些指定用途。有議員上周在立法會大會提出議案,要求政府容許打工仔提早提取強積金用作購買醫療保險,以加強他們的健康保障,同時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香港醫療系統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公私營失衡嚴重,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開支瀕臨爆煲。但容許市民動用強積金作購買醫保,又會否是有效的解決辦法呢?

同其他供求失衡問題一樣,要有效解決香港的公私營醫療失衡,首要是增加供應,多管齊下增加醫療設施,醫護人手,包括通過本地培訓、境外輸入、以及吸引回流,將中醫藥治療主流化、公營化,以加強醫療成效,支援及補充西醫治療和人手的不足。政府同時要致力加強基層醫療及保健服務,減少市民小病變大病,因而需要入住醫院的情況。最理想是「治於未病」,切實推動香港的健康城市建設,鼓勵市民注意飲食,生活習慣,多做運動,定期體檢等。動用強積金去購買醫保,即使是可行,對香港的醫療問題亦未能治本。

此外,醫療費用只是眾多退休生活開支的其中一種,住屋是另一主要支出。之前亦有議員提議活化強積金作首次置業用途,理由是不少市民都將物業視作最穩健和重要的退休保障投資,其回報率亦往往勝過購買基金和股票,在退休後還可用作自住或收租。問題是有關建議將會進一步刺激置業需求,可能加劇樓市失衡。一旦樓價顯著回落,一般打工仔已用作支付首期的強樍金可能很快便會蝕光,還可能因為有承造按揭而淪為負資產,未退休已面臨困境,退休後生活就更難想像。

部分要求活化強積金的人士認為,不少海外國家的中央公積金,都可靈活調動作醫療、置業或其他指定投資用途,為何強積金就不可以呢?答案是香港的僱主加上僱員供款金額,最多只佔打工仔工資的一成,外國的供款比率則普遍有兩至三成,部分更高達四、五成。港人現已對強積金看法負面,會否願意再大幅提升自身的供款比率呢?

再者,立法會才剛剛通過法案,取消容許僱主運用自身的強積金供款,對沖應支付予僱員的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安排,目的正是避免打工仔的退休保障遭到蠶食,沒理由突然又以雙重標準,容許僱員動用強積金作非退休用途。香港的強積金制度確實需要優化,但對於任何活化建議則必須小心、審慎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