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研傳言 只要自強不息 夢想可以成真

筆者與許多小朋友一樣,兒時都希望長大後可成為太空人。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及漸漸的長大,大家都越來越明白,我們的夢想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因為在香港,可以參與航天事業的機會幾乎是等於零。

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從1998年,中國第一批航天員的誕生,到現在的進行選拔第四批,已經整整24年了。在這些年來,國家的航天員及科學家經常到訪香港,並走進校園,令更多香港年青人對航天專業的瞭解和興趣增加,促使更多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員。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週年,在香港市民共賀佳節的時刻,國家宣佈將會在香港進行載荷人員選拔,讓香港人有機會成為第四批的航天員。而今次揀選的載荷專家,全國只有二個名額,顯示國家對香港的重視。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在月球土壤的採樣,香港也有出一分力。2020年,香港理工大學(筆者的母校)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套關鍵採樣儀器,成功應用在「嫦娥五號」身上,幫助它完成了月壤的自動化採集工作。還有2021年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也有兩支香港科研團隊參與其中,同樣是來自香港理工大學。

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時,景海鵬和陳東兩名宇航員,在天宮2號太空站進行了一系列的太空實驗,其中有三個實驗都是香港學生設計的,一個是「微重力狀態下製作多用途聚合物有孔薄膜」,一個是「研究蠶蟲在太空的變態過程,還有一個是「微重狀態下相擺運動的混沌性質」。

那麼什麼是「載荷專家」呢?載荷專家是為航天員按任務分類的其中一員,他們是到太空去進行各項專門科學實驗和探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雖然是非職業的航天員,但卻是擔負重要綜合航天實驗的專家。他們一般都是職業科學家或工程師,主要工作是進行科學技術活動,包括天文觀測、物理試驗、化學試驗、生物醫學試驗,以及各類技術試驗等。

隨著空間科學技術活動的深入發展,這類科技活動也愈來愈專門化。職業航天員大都是飛行員或試飛員出身,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專業水平與能力不強,難以勝任這些科學技術工作,載荷專家於是應運而生。1964年參與前蘇聯「上升1號」 飛船升空的費奧克蒂斯托夫就是一位載荷專家,主要任務之一是進行飛船太空飛行實察。1972年參與美國「阿波羅17號」登月飛行的航天員施密特也是一位載荷專家,專長地質學,在對月球進行實地考察方面的優勢遠勝其他航天員。

另外,什麼是「航天員」呢?航天員分兩種,職業和非職業。職業航天員就是專門從事航天飛行操作的,相當於駕駛員,需要高身體素質,基本上都是從空軍裏面選拔。像楊利偉、王亞平,都是軍人。而非職業航天員則包括「任務專家」(隨船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科學家航天員)。

這次載荷選拔,標誌著國家鼓勵香港同胞在國家航天事業發展中作出貢獻,標誌著國家對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也標誌著國家對香港青年發展的關心,藉此讓全港學生以至社會各界,加深認識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進展和成果。筆者衷心希望香港的年輕人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實現航天夢,發揮香港的優點和優勢,積極貢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