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在新一年度預算案提出加大發債,希望進一步鞏固香港債券市場在區內的領導地位,以及通過零售債券推動普惠金融,尤其是發行銀色債券為退休長者帶來穩定的投資回報。但另一眾所周知的主要原因,是紓緩政府在短中期現金流壓力,用作支持一些對香港長遠發展至為重要,並可帶來經濟回報與社會效益的基建及發展項目。
政府計劃於2024/25年度發債1,200億元,當中700億元為零售部分,包括500億元銀色債券。而在未來5年,政府計劃每年發債約950億至1350億元,連同2023/24年度已發行的650億元各類政府債券,7年內的總發債金額將達6千至7千億元,差不多等於一整年的政府開支。
雖然在落實各項發債計劃後,期內的政府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僅為9至13%,遠低於美國的120%、新加坡的160%或日本的260%,但仍引起了一些社會人士關注,質疑有關做法如同「借貸度日」,有違港府一貫的審慎理財原則和《基本法》的量入為出規定。
筆者對有關發債計劃整體是支持的,首先政府會將現有的各項債券計劃,整合「基礎建設債券」和「政府可持續債券」兩大類,並訂明兩者的借貸收入將全數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帳目,用以支持北部都會區等基本工程及其他有利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不會被用作支付社會福利或公務員薪酬等經常開支,是「發債投資」而非「借貸度日」。
較年長的讀者應記得,前港英政府在1989年推出「玫瑰園計劃」,最初預算開支高達2,000億元(最終約為1,600億元),為89/90年度全年政府開支(約700億元)的3倍。當時也有不少人擔心會對政府財政帶來難以承擔的壓力,以至令到回歸後成立的特區政府負債累累。
事實證明,有關計劃不但有效穩住了港人對回歸及經濟的信心,按計劃興建的新機場、三號幹線、西區過海隧道、機場快線與東涌線、西九龍填海區用地,以及在舊機場遷出後騰空的啟德發展區用地,為回歸後的香港經濟注入了龐大新動力,為市民帶來了大量公私營房屋單位和交通等民生便利,同時也為特區庫房增添了巨額的賣地收入和其他稅收,是有極高經濟及社會回報的基建投資。難以想像若當年因財政憂慮而喝停或大幅減慢了有關發展,香港現時會變成甚麼景況。
此外,加大發債只是整個「財政整合計劃」的一部分,預算案還提出了一系列的節流及開源措施,協助政府有序、有效地回復收支平衡。當中包括延續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及部門削資計劃,檢視兩項開支大且增長快的交通費支援計劃,以嚴控經常開支;以「能者多付」原則調高多項稅收與政府收費;因應各項發展工程的優次緩急而調整其推展安排,例如略為推遲交椅洲人工島的施工時間等,絕非只靠借貸一招,故筆者認同未有偏離審慎理財或量入為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