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陣 龍七公 適度發債投資 不同借貸度日

政府面對財赤,私人市道亦欠佳,有部分人建議效法英國、澳洲等地,叫停某些規劃中甚至興建中的大型基建。但筆者較認同一些經濟學者及建造業界人士的意見,政府不應因一時的經濟不景及財赤問題,而大幅減少基建投資,否則短中期的經濟和消費市道會更差,長遠更會影響香港的土地房屋供應、產業發展,以及各類社會民生設施的建設。

這正是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建議的做法,一方面因應財赤而檢視各項基建工程及發展計劃的緩急優次,同時承諾將每年的基本工程支出維持在約900億元的水平,比起過去5年的平均數仍有約17%的增長。

為了更有效支持基本工程,包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資金需要,預算案提出調整政府的發債計劃和規模,包括成立「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和將現有的綠色債券易名為「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同時預算會在未來5年每年發債約950億至1350億元。立法會日前通過財庫局局長根據《借款條例》提出的決議案,將政府的發債上限由現時2000億元提高至5000億元,以落實推行相關計劃。

不過,政府的宣傳片都有教導市民,「借錢梗要還」、「還得到,至好借」。有人質疑今次加大發債等同借貸度日,擔心政府會「還唔起」及愈借愈多,最終導致庫房破產,影響公務員的退休金等。

首先必須強調,造地、基建工程同發展計劃,並非單純的公共開支,而是有回報的投資。例如填海造地及開發農地,可帶來賣地及補地價等地價收入,用土地推動產業發展可帶來經濟和稅收,以及社會民生方面的回報,例如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減少塞車、改善醫療服務等等。發展北部都會區,除了可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帶動創新科技和現代化物流等產業發展,還可以促進特區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對香港長遠發展至為重要。

情況就像買樓做按揭貸款,一般香港人都會視為一種投資,除了樓宇本身有升值潛力,還可用作出租或自住,賺取租金收入和改善居住環境。當然,如涉及過度借貸便是另外一回事,但香港的負債比率,相對於絕大部分已發展經濟體,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和新加坡等都是相當低。

此外,政府已在預算案提出一套「財政整合計劃」,以先節流、後開源的原則,逐步達致收支平衡。政府亦承諾不會將發債所得的資金,用於增加社會福利和公務員薪酬等經常性開支,而只會用於推展基本工程及各類有助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總括而言,投資基建有別於借貸度日,投資未來亦不等於違背審慎理財原則,社會毋須對政府加大發債過份擔心。

再者,擬發行的「基礎建設債券」及「政府可持續債券」,均有一定比例會撥作零售,亦有一部分會通過強積金方式供市民大眾投資,有助增強市民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參與感」,值得各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