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籌知路 從規劃建築物管 看環境衞生問題

政府最近展開了3個月的「打擊衞生黑點計劃」,希望從修改法例、加強執法、加緊清潔和宣傳教育等多個方面,解決深受市民關注的環境衞生問題。筆者作為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的立法會代表和物業管理業監管局主席,嘗試從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和物業管理等角度,分析香港的環境衞生問題成因和尋找解決方法。

用途衝突:香港的衞生黑點大部分位於舊區,尤其是當年欠缺妥善城市規劃,導致住宅、商業與工業用途交錯混合的地區。樓宇低層部分每每用作食肆、酒吧、街市或其他零售店舖,較高層數為住宅、賓館、辦公室或樓上舖,每日有大量貨車及其他重型車輛出入停泊及上落貨,怎會不產生大量蟲鼠垃圾、雜物亂放,以及氣味、噪音和光污染問題?反觀一些純住宅建築,即使樓齡較高,也較少出現類似的環境衞生問題。

對於新發展區,政府必須做好相關的城市設計、交通基建及土地用途規劃,着重以人為本,盡量將不同用途的樓宇及區域分隔,利便步行及以單車代步,同時做好泊車及上落貨安排,規劃好廚餘回收及廢物處理的設施和流程。

對於現有的商住混合區及持續改劃中的舊工業區,政府應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去促進其更新重建。包括容許九龍區規劃作商住用途土地的商用部分地積比,可改為用作住宅用途,一方面增加房屋供應,一方面減少商住混合所產生的種種問題。

後巷問題:因應消防走火需要和建築法規要求,不少舊區的樓宇與樓宇之間均需設有後巷,部分業權不清及長期無人管理,常常出現渠管失修滲漏、冷氣機滴水、以及被人濫用作擺放貨品雜物、棄置垃圾廢車等等,令行人敬而遠之。這些後巷不但已喪失其原有的規劃功用,還演變成滋生蚊蟲鼠患的都市衞生炸彈。

針對後巷衞生問題,較徹底的解決方法是透過小區方式整合重建,做好規劃,取消不必要的橫街窄巷,將重建樓宇後移,從而擴闊行人路和馬路,緩解區內行人路狹窄,以及相關的衞生和阻街等問題。對於短期內無望藉重建而取消的後巷,政府與地區組織要加強清潔和監管,懲處不守清潔衛生法規的人士。

此外,要避免那些黑點後巷在清潔計劃結束後很快便打回原形,當局應同步進行相關的修葺和美化工程。除了杜絕滲漏滴水,還可為後巷的牆壁及渠管重掃油漆,加入一些漫畫和圖案設計,為舊區增添鮮明色彩和地區特色,加大市民丟垃圾時的「罪咎感」。政府幾年前曾在銅鑼灣及油尖旺區的部分後巷推行類似美化計劃,效果其實不俗,除了有助改善市容,亦成功令部分後巷恢復疏導人流的功能,應研究能否再優化及擴展有關計劃,在更多合適的地點推行。

三無大廈:眾所周知這是不少舊樓失修、消防隱患和環境衞生問題的主要根源。政府多年來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鼓勵及協助一些「三無大廈」成立業主組織和聘用專業物管公司,但對於一些業主長期失聯、住戶缺乏財力和相關知識,以至正在等待收購重建的殘破舊樓,政府再花力氣都成效有限。也有一些業主和租客願意抽出時間,義務管理大廈的公用地方,但卻因其他業主拒絕合作或未有依時繳交管理費用,令這些熱心人士意興闌珊,相關衞生及管理問題不久便故態復萌。

筆者多年前已提議當局引入「聯廈聯管」模式,統合整條街、以至整個小區的單幢舊樓,委聘單一物管公司統一管理,藉此降低營運成本和每個住戶需繳交的管理費水平。當中涉及修改法例,授權當局及物管公司管理「三無大廈」的公用地方,並可參考現時處理樓宇結構及消防安全的做法,如遇到業主或租戶未有按時繳交管理費,則由政府先行支付,然後再向對方追收款項。

上述提及的都是一些老、大、難的問題,難以單靠高官落區視察及為期幾個月的清潔計劃可有效解決,政府必須敢於擔當,善於作為,不應遇難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