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二○一九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日前在美國紐約舉行,引起全球關注。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就《長遠減碳策略》進行的公眾諮詢,亦剛於九月中結束。但由於撞正因修例風波引發的連串抗議活動和暴力事件,導致今次諮詢未能獲得應有的公眾參與和重視,相當可惜。
事實上,氣候變化影響全球每一個角落,香港作為人口高度密集的沿海城市,全球暖化、水位上升及極端天氣對其影響尤甚。連續兩年的超強颱風來襲及造成的巨大破壞,令社會意識到不能再單靠傳統的思維策略及少修少補的防禦措施來應對氣候危機,必須採取更大膽和迅速的行動,在政府政策、企業營運及個人生活上作出變革,這樣才有望紓緩、以至扭轉全球氣候變化。
筆者在提交委員會的意見書指出,不論本地或海外的實踐經驗都顯示,單靠立法、徵費或施加罰則等強制手段來推行環保節能,往往速度緩慢和事倍功半。各類減碳措施亦不能過份疾礙香港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或導致市民的生活質素下降,否則可能會遇到反彈,難以有效落實執行。政府應多以提供便利、協助和經濟誘因的方式,鼓勵企業及市民自發減碳節能。
發電要減碳 供應須穩定
在發電減排方面,香港現時約三分二的碳排放都源自發電,尤其是燃煤發電。按照現時計劃,燃煤發電比率將於二○二○年降至約四之一、天然氣發電比率將增至約五成,惟後者仍會產生一定碳排放。
香港地少人多,難以興建核電廠,亦欠缺客觀條件建造具備規模和效益的可再生能源設施。而大部分港人都居住在高樓大廈及在多層建築物內辦公,穩定、可靠及安全的電力供應,對市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都至為重要。
故此,香港若要進一步減低發電碳排放,必須透過加強區域合作,以穩定及安全的方式從內地輸入更多零碳能源,包括以核能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區域供電合作在許多海外國家及地區都有採用,不應涉及政治因素。
此外,不論是天然氣、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發電,其資本投資與生產成本都高於燃煤發電。政府及電力公司在採納任何改變發電燃料組合的方案時,都必須充分徵詢市民在成本及電費方面的影響,並在財政許可及公平原則下,考慮提供某種形式的電費補貼。
簡化審批 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
香港約九成電力是用於建築物,當中約一半來自商業樓宇,約四分一用於住宅,而兩者的最大耗電來源是提供冷氣。啟德發展區已落實可大幅減碳排節能的區域供冷系統,初步效果良好,政府應積極探討在其他新發展區推行,包括「明日大嶼願景」,將中部水域人工島建設成香港首個低碳/零碳環保社區。
對於其他地區的新建及現有建築物,政府應以提供便利和誘因的方式,鼓勵有關業主提升名下建築物的能源效益,包括以不同方式資助設置智能電錶、太陽能發電及供電設備、電動車充電設施,更慳電的冷氣系統、照明設施、升降機和扶手電梯等,不應單靠立法來強制執行。
在落實上述政策措施的過程中,政府須與不同持份者及相關專業人士合作溝通,切忌閉門造車,並要同步簡化相關審批流程,取消不合時宜、費時失事和有礙環保節能的規定與程序。對於一些獨特、有創意、甚或是試驗性質的環保建築設計、建材物料和節能設施,政府應在政策及審批上給予更積極的支持。
優化城市規劃 推動低碳運輸
運輸交通也是香港的主要碳排放來源,當中八成能源消耗來自石油及煤炭產品,尤其是貨車等商業用車輛。要降低運輸業界的碳排放,首先要從源頭減少交通運輸需求。政府應善用建測規園和其他相關專業,優化新舊發展區的城市規劃和道路設計,方便步行和善用地下空間,避免居民要經常乘坐交通工具或自行駕車,包括長途跋涉跨區上班和上學。
就擬建的「明日大嶼」人工島,政府固然要提供可靠方便的對外運輸系統,但業界亦提出是否可將「明日大嶼」建設成無煙、無車、便利步行和踏單車的綠色宜居易行城市。政府亦須於島上興建足夠的學校、醫院、社福及文娛康體設施,維持合適的私營房屋及工商業用地比例,以便島上居民可在原區就學、就業和購物消閒。
對於現有的交通網絡系統,筆者再次促請政府進行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根據科學數據制訂未來的交通運輸策略。當中鐵路運輸除了方便、快捷和可靠,同時也是高效益的低碳交通工具,政府應加快落實七條新鐵路線的規劃和建設,減少遍遠地區居民對石化交通工具的需求。
非鐵路運輸方面,政府同樣應以提供便利和誘因的方式,推動運輸業界及市民選用更低碳節能的車輛,包括資助技術研發、津貼車主換車、興建更多公用電動車充車設施等,而非輕率地提高燃油稅或單方面訂立硬性的淘汰燃油車年份。
善用建測規園專業
此外,政府應盡快理順各條政府隧道及橋樑幹道的收費模式和水平,善用科技進行實時交通管理,減少塞車機會及推動「智慧出行」,避免車主、乘客和職業司機為了慳錢等理由,而不必要地選用較長途的路線。
在不鼓勵汽車增長的前提下,政府亦應在各區增設更多泊車位,尤其是商用車輛的泊位、上落客位及卸貨區,避免這些高碳排放車輛因無位停泊而在路上不斷兜圈,浪費能源和造成污染。
城市規劃、交通管理、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及翻新保養等,都是建測規園界的專業所長。筆者促請政府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研究及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時,必須與建、測、規、園四個專業學會保持緊密溝通,善用業界的專業才能和意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