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謝偉銓:限制多反應淡 工廈改裝政策應優化[:]

[:zh]【明報專訊】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維持5.5年高位,但公營房屋供應將面臨斷層,要填補時間缺口,紓緩逾20萬劏房戶及逾25萬宗積壓的公屋申請,過渡房屋更顯重要。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啟活化工廈計劃,容許工廈改裝為過渡房屋,概念雖好,但改建成本、使用期限等限制令業主卻步,計劃實行上存在困難。

重啟的活化工廈政策容許工廈改裝作為期不超過5年的過渡房屋,為一眾輪候公屋的家庭或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帶來曙光。惟計劃推出至今,反應異常冷淡,主要原因之一是5年期限太短,從投資角度看,業主或發展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改建成本都難以收回,何况期限完結後尚要將物業還原,業主得不償失,寧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變相政策完全失效。

然而,面對現時的土地困局,筆者預期,除非出現重大經濟問題,未來10至20年永久房屋數量仍難達致供求平衡,過渡房屋作為紓緩供應滯後的作用仍然重要。基於規劃等要求,政府難以容許一次性批准使用年期超出5年,故筆者建議政府考慮承諾承擔部分工廈改裝過渡房屋的改建費用,以增加業主參與誘因。

政府可承擔部分改建費用
所謂承諾承擔部分改建費用,具體資助金額視乎作過渡房屋的時間長短而定,例如5年後不再獲批作計劃用途,政府便須承擔較大金額的改建費用,以減輕業主因改建所致的費用損失,反之,作過渡房屋的時間愈長,資助金額則愈少,甚至零補助。同時,項目內一定比例的單位需交由政府釐定租金水平及出租對象,以平衡各方利益。

觀乎現時全港單一業權的工廈約300至400多幢,早前有社區組織評估至少120幢市區工廈適合改裝為過渡房屋,假設一幢可提供數以百計單位計,短期帶來的供應量相當可觀。如此一來,既可善用閒置的工廈資源,亦可以空間換取時間,為等候上樓的基層市民提供安全且租金相對便宜的臨時居所,一解燃眉之急。

參考房委會數字,未來四個年度(2019/20至2022/23年),公屋、綠置居與居屋的供應量僅1.47萬至1.97萬伙不等,與長策目標每年2.8萬伙相比,每年均欠約萬伙。適逢立法會會議停擺,財委會議程「大塞車」,不少土地、房屋議題被迫延後處理,中短期供應「遲上加遲」。

若然政府不及早檢討及放寬相關工廈政策,原屬「短期」供應的過渡房屋,最終只會變成「中期」甚或「無期」,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的希望只會再一次落空。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
[謝偉銓 銓之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