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 保育需要發展來加持

珍寶海鮮舫日前移離香港仔,令保留具歷史背景的建築物議題又成為社會熱話;過去筆者常常指出,保育與發展並非不能共存,不少歷史建築可以保留及獲得良好的保育,除了其具有歷史價值,「使費」亦是其能否獲得「活化」的關鍵。

曾是香港旅遊地標、陪伴不少港人成長的珍寶海鮮舫,歷經逾四十年後,因估計除所費不菲的復修費外,每年需要數百萬元的檢查、維修及保養支出,相關經濟因素導致最終要告別香港。對於這座於海邊停泊多年的海鮮舫,隨著業主將之移走,相信日後只能在舊相片才能重現其蹤影。

除法定古蹟,被評為一級至三級的歷史建築,如屬私人產業仍有機會被拆除,而部分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近年都有透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選擇與非牟利機構合作,冀以創新的方法打造成文化地標,予以善用。

該計劃下,政府會一次過撥款以支付建築物大型翻新工程的部分或全部費用,再象徵式租金租與伙伴機構。活化計劃至今已開展至第六期,當中雖有成功例子,但在計劃局限太多的情況下,亦有歷史建築經多次招標亦乏理想建議用途;就算獲得可接受「活化」建議,營運者要做到自負盈虧亦不容易,故亦有失敗告終將建築物交回政府的情況。

要伙伴計劃成功,筆者認為經濟成本效益是不能忽視的,必須具有商業元素及良好配套設施,否則營運者不要說獲得盈利,能維持收支平衡亦十分困難,故應增加商業元素活動,如餐飲、零售等;但這些用途與保育建築物是否相配,會否對附近帶來環境衞生以及噪音等問題均要克服;另外營運要有好的監管,令商業元素對保育歷史建築利大於弊。

就以最近我與業界前往參觀薄鳧林牧場為例,這個通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保育項目,佔地面積不大,自成一角,如單純為參觀這原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相信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及吸引力,故營運機構除了主樓用作展覽參觀之用,亦計劃在新建副樓作烘焙和乳製品工作坊和餐飲區;牧場大家未必知曉,但當年牛奶公司推出樽裝牛奶、三色家庭裝雪糕及小杯裝雪糕等,當中三色家庭裝雪糕,更是不少人炎夏最愛,可以一次過嘗到三種口味,相信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再者如能有售賣與奶類製品相關的產品,或是來一架雪糕車售賣雪糕,令人懷舊一番,不單是討論話題,更是「打卡」熱點,「透過朋友圈的「打卡」,就是最好的宣傳。

在導賞中,推介附近薄扶林村和同區其他具歷史與文化的地方,能與項目發揮協同效益,吸引更多參觀者。一個小故事,都可能成為參觀者追尋的故事,也大大豐富了牧場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