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 優化差餉估值制度

新冠肺炎反覆來襲,第五波疫情令去年漸有起色的香港經濟,再次被打沉。政府透過不同的方法,如保就業,資助水電費用 禁追租及差餉寛減等措施援助受影響的行業及市民;筆者察悉到在差餉租值評估制度方面,仍有不少值得商確及改善空間。

所謂差餉,是指政府就房產物業徵收的稅項,是香港其中一種間接稅,政府一般收入的一部分,約佔該年度政府總收入的3.5%。差餉的計算方法,是按照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乘以一個百分比徵收率,該租值是假設物業在指定的估價依據日期出租時,估算可收取的年租。以2022/23財政年度計算,差餉徵收率為5%,估價依據日期為2021年10月1日,生效期則為2022年4月1日,兩者日期有6個月的時差。

過往香港租務市場向來相對平穩,6個月的時差,租值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大部分時間都是平穩向上,因而差餉繳納人不會感到不公,但在疫情持續,遊客近絕跡,加上限聚令及禁堂食等政策,不少行業不是被迫暫停營業,就是因生意銳減結業,令商舖租金一直向下調整,故政府沿用現時的評估租值方式時,令不少人質疑有欠精準及不公平;就算政府有差餉寛減,但相對租值的下跌幅度,特別是鬧市旺舖,租金年內可下跌三至五成,遠超過差餉徵收率的5%,差餉寛減顯得微不足道。

打個比喻,若一個舖位每月估算租金為10萬元,應課差餉租值達120萬元,以差餉徵收率5%計算,該年度要繳交6萬元,即每季1.5萬元,對於租戶而言,就算有差餉寛減,首兩季每季最高只能減免5000元,遠追不上租金跌幅動輒減逾一至兩成,令市民質疑政府徵收不貼市的高估差餉,做法是像幫倒忙!

誠然,香港的差餉制度相對不少國家,如英國,已經做得不錯,人家動輒重估周期要3至5年,相對香港的6個月差距,香港當然相對有效率,但我們不應自滿,作為智慧政府應尋求如何利用新科技將工作效率再提升,向前邁進。

既然差估署每年全面重估差餉的目的,並非為了增加稅收,而是根據差餉繳納人所佔用物業的市值租金水平,把繳納差餉的整體責任重新公平分配;因應疫情令租值短期有較大幅度變化,也好籍此時,對6個月的時差,好好作出檢討,如能壓縮應課差餉租值估算時間與生效期的時間,不單能較反映租務市場的現況,亦較公平,同時避免出現大量反對申請,要求重估租值,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