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之講場 加快香港智慧城市發展

轉用數量仍有很大空間提升;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電能巴士多年來仍停留在試驗階段,落實採用環保公共交通工具,實有必要加快。至於鼓勵市民節約能源方面,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有助市民選用較「慳電」的電器,如能加快推展至更多電器種類,成效將更顯著。

針對建築物為主要電力的消耗者,推動智慧建築非常重要,如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減少不必要的耗損浪費,新樓宇採用環保及具節能效果物料外,但對現有建築物亦不應忽視,政府應提供誘因,令業主「優化」建築物,提升節能的效果。在這環節,物業管理可擔當重要角色。

此外,在廢物管理上,政府除加快興建更多焚化爐外,同時亦要推動源頭減廢,促使市民改變行為習慣,減少垃圾棄置量。現時不少港人仍缺乏分類垃圾的意識,除加強宣傳教育外,支援回收業界亦同樣重要,達至更多的循環再用和再造。對於廚餘,多年來政府仍未能有效進行回收,令人不解。如能好好收集處理,不單可轉廢為能,又可大幅降低堆填區壓力。

至於智慧生活,不少市民都經歷到餐廳食飯、搭車、睇演唱會等,要排大隊,「排隊文化」成港人生活一部分,要達至智慧生活,創科公司早已研發「拎籌免排隊」系統,市民只要透過手機即可遙距取票,省卻排隊等候時間。如早前疫情嚴峻,亦有社區檢測站引入同類系統派籌,減少人流聚集。

在發展數碼電子支付上,香港落後於鄰近地區,不少商店仍缺乏電子支付系統,故要推廣電子支付,政府應多出一分力。早前推出的消費券,有助帶動一波「商店」安裝電子支付系統,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公營街市內的商店,現時超過六成未有安裝電子支付,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誘因,令電子支付更普及化。

其他日常生活,亦應引入科技設施,令其更人性化,包括醫療服務及長者服務的支援,從而提升服務質素,提升居民幸福感;公共設施的管理和維修,如公廁,既方便市民,亦有助改善衛生環境,令大家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