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期與讀者分享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四個主要範疇,今期再談另外兩個範疇,智慧市民和智慧經濟。智慧市民應具備的特質,包括:第一:智慧教育、第二:社會包容性同市民的公共事務參與率、第三:市民的創造力。
先談智慧教育,不少學校因疫情被迫停止面授課堂,網上學習成為新常態,但政府只是鼓勵學校網上教學,支援卻不足,不是所有老師都能掌握遙距教學的技巧,學生少了實體上課,對學習及身心發展可能造成影響,政府對這些問題缺乏適當處理。加上,現時電子課本流行,如何令老師及家長對運用電子學習模式支援學生學習需要,學生的在長時間接觸電子屏幕,對眼睛、身心及專注力的影響,如何有效教導學生分配時間,避免花上大量時間沉迷於電玩遊戲,增強與人溝通及交往等,都是面對的問題。
公共事務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除部分壓力團體為常客外,市民參與度不高,政府應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利用網上組織舉辦互動活動,提交意見,以加強市民的參與及融入度。加上經歷「黑暴」,令社會造成分裂,往往只有支持與反對兩派意見,出現對立,包容度不足,故如何透過協調、緩和對立情況,是當務之急。
在疫情期間,由民間自製的網上搜尋器,方便找到確診者大廈,不難看到港人的滿有創造力,但不少的創意卻因法規的限制,未能一展所長,甚至會違反法例;不少業界願意嘗試新物料,卻往往因為要花長時間獲取政府認證,放棄採用,令港人創意難以發揮、落實。除了天賦,創造力亦可透過教育培養提昇的,如能修改法規、引入良好的認證制度等,為市民大眾留有創意空間,促成更多智慧市民。
在大數據年代,面對來自各方的海量數據,如何整合、分析,利用,以提升製造服務效益和效率;如能整合各政府部的數據,培訓相關人才,善用人工智能,定能有效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面對鄰近地區、城市的競爭,必須加快推動數碼金融、綠色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發展,亦要加強區域性金融合作,從而有望保持領導地位!就如網上金融、網上銀行的發展,市民參與度相對鄰近城市並不高,或是基於網上安全、網上罪案、以及私穩等因素,令發展停滯不前,如能就收集數據,應用相關資料,有更完備的法規,才能進一步推動智慧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