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銓誌言 – 天馬行空 搬遷大學拓經濟[:]

[:zh]

香港不缺地,只是缺少適宜發展的土地,要填海取地被法例限制,要發展郊野公園用地又受環保人士所阻,加上擔心收地需時、需費及受法例挑戰,又怕涉及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的指控,令香港可開發的土地資源更見短缺。若由大學遷入鄉郊等地區,發展無煙大學城,有望好好開發及利用其現有土地。至於遷校,當然不是可以一兩天落實及搬遷,但就算花上10年、20年,才完成遷校大計,也是值得嘗試及考慮推行的計劃,有望達到社會、大學及政府出現三贏的局面。

大學消費群龐大 帶動新區經濟

大學遷入未開發的新區,先談可對社區的貢獻,如此重新打造一個無煙城,不管是填海取地造鎮,或是用生態價值低的郊野公園用地或棕地來發展,都是建造一個新的小區。龐大的學生是消費群,衣食住行足以帶動區內經濟活動,不單吸引市民遷入新區居住,亦會吸引企業進駐區內,開設食肆、咖啡店及零食店等做生意,這些小店又會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有助分流市區密集的人口;若以衛星城市的模式來發展,由大學作「領頭羊」,商圈持續向外擴散,經濟可快速成長。看看浸會大學、理工大學及城市大學,同樣位於市中心,所處位置可供拓展的土地極為有限,需要在不同地區安置校舍,對大學的長遠發展並非最有利;若然透過遷校重新定位,相信對大學的未來長遠發展,以及對社會都會帶來正面影響。

要成為一流的大學,大學本身當然在學術領域上要有成就,但如大學的面積太細亦難以發展,遷校造鎮令校園面積增大,嘗試發展一個無煙大學城,相信有助躋身於世界一流名牌大學之列;要開設新學系及學科,亦有足夠課室、研究室,亦同時能興建大學生宿舍,令大學生可好好享受4年大學生活。

善用新能源發電 減環境污染

要做無煙大學城,當然要做到人車分流,採用太陽能發電及使用電動車等環保科技、設施,對減少環境污染具有貢獻。若大學選址毗鄰郊野公園,甚至將郊野公園劃入校園區內,也未嘗不可以;因由專業人士對保育生態有直接監控,做到保衞自然環境的工作,相信有其好處。

政府要做贏家,大學要遷校成功,政府需要協助不只金錢的資助,也需要有新嘗試,若無煙大學城落實,對香港推動環保也起了促進作用,加上大學城可以比照為中心城市、新市鎮等,當然建議與過往不同的,是大膽創新的思維,由無到有,實非人人可以接受,加上屬長遠的發展。政府官員就算有如此想法,但要願意提出及落實的,實要有勇氣及毅力去做;至於有否大學願意遷校,要問問誰願意去做「開荒」,成果需要數以10年、20年以上才能見到。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