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期專欄簡介了早前獲立法會通過的《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草案》的主要內容,以及部分業界人士的一些關注和憂慮,包括當中的審裁及停工機制會否遭到濫用,以至加劇了部分業界公司當前面對的現金流問題,引發連鎖式的破產倒閉潮。但總體而言筆者與大部分建造業界仍是支持今次立法,希望藉此減少業內的拖數及拖糧陋習,使各方都可在合理時間內取得應得的報酬。
正如立法會於前年通過的職安健修訂條例顯示,單靠立法去管人、告人、罰人,未必是唯一和最有效的方法,更重要是行業文化及心態上的改變,以及政府需要提供適切的指引和支援。
就建造業界的付款及拖數問題,首要是政府必須做好榜樣,減少拖數。不少業界人士都反映,政府及公營機構的工程和顧問項目,都不時有拖數情況出現,原因當然並非相關部門或機構不夠資金找數,而是因為相關的審批、驗收及付款程序繁複冗長。業界完成應做的工作,往往要等上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相關部門才能批准進行付款,令承建商及顧問公司面對嚴峻的現金流壓力。尤其現時經濟環境欠明朗,私人項目大幅減少之下,擔心會導致更多承建商甚或顧問公司倒閉,希望政府能正視有關問題。
在新冠疫情期間,筆者要求政府向業界加快、加密付款,以及提高預支費用的比率。發展局及其下的工程部門均有積極、正面回應,筆者對此再次表示感謝,但其他部門及大部分公營機構都未有跟從。又或者管理層已作出相關指示,惟在前線負責審批的同事並無全心加快處理,繼續歎慢板,因而未能做出應有的成效。
筆者希望政府能加倍努力啲推動埋所有政策局與部門,以至所有使用公帑進行工程項目的公營及資助機構,都一同加快相關的付款程序,繼而帶動私營企業都跟隨。負責處理付款申請及發放的公務員,亦要同心加快工作,提升效率。
除了付款程序,政府亦要持續優化各部門及公營機構的招標採購制度,進一步減少「價低者得」的比重。近年業界出現的拖數、拖糧,以至清盤問題,或多或少都與早幾年疫情時的割喉式競爭有關,出現了不少明顯低標價。最近私人建造市場狀況欠佳,連帶公營部門的工程會否又再出現割喉式競爭,導致惡果在數年後浮現呢?
此外,業界希望政府可維持穩定、足夠和多元化的工程及顧問工作量,尤其是中小型公司有份參與的項目,避免在某一個時段內,過於集中只有某幾類的公司或某幾種的工程才有工作做。
政府近年面對財赤,當局因應不同工程及發展計劃的急切性和成熟程度,以及對社會帶來的效益等,來調整其推展進度和緩急先後,筆者完全可以理解和認同,但亦不應因為一時的經濟及財政問題,而大幅減慢推展各類基建工程與發展,否則對業界、對工人、對香港經濟及長遠發展都會帶來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