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明報 銓之講場 完善廢物處理 加強源頭減廢

香港現行的《廢物處置條例》,經已對冷氣機、雪櫃、洗衣機、電視機及電腦等可能會排放有害溫室氣體及造成其他污染的廢棄電器及電子產品,實施嚴格的進出口規管。政府同時推出了「四電一腦」回收計劃,避免市民及商家將有關電子廢物胡亂棄置,破壞環境生態和造成衞生健康問題。

立法會上周通過修訂有關條例,按照最新的國際規定和國家要求,進一步將電話、相機、外置的電腦硬碟和鍵盤,以至是各類電器的遙控器等都納入規管範圍,必須取得由環保署署長發出的許可證,才可將有關電子廢物進口或從香港出口。

根據政府統計,2023年香港進口的電器及電子廢物量只有20公噸,出口量有530公噸;在2022年本港回收了4.8萬公噸,以及棄置了另外1.6萬公噸廢電器和電子設備,因此估計今次修例應不會對相關業界造成很大影響。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人每年合共回收及棄置多達6萬多公噸的電器及電子廢物,數量絕不算少。當中相信有不少仍然性能良好,但由於現時許多電器及電子產品款色日新月異,價錢往往亦不算昂貴,造成部分市民有貪新忘舊的消費習慣。

例如有不少香港年輕人,都會每隔一兩年就換一部手機,但其實性能與功能未必相差好遠,理由估計是貪新鮮及向同濟眩耀。即使有完善的進出口管制及回收制度,過度和魯莽的消費習慣,仍會不必要地耗用更多地球資源及增加碳排放。政府應加強有關宣傳教育,讓社會認識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避免過度浪費就是第一步的源頭減廢。

此外,亦有人質疑當局有關香港進出口電子廢物的數字,是否嚴重低估了實際情況。筆者過去曾與環保團體合作,一同跟進俗稱「洋垃圾」的問題。根據環團的調查推算,以及不時由海關及環保署揭發的案例,香港原來也有不少「洋垃圾」,大部分其實都並非以香港為目的地。有的是由外國經香港非法轉口到內地,亦有的是想由內地轉往第三世界國家,途中有一部分因種種理由流落香港,棄置在新界的郊野或棕地之上,一直無人認領或處理,對自然環境與公眾衞生造成損害。

筆者希望政府會加強有關執管工作,包括環保署及海關等相關部門的協作,善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提升貨物進出口的檢驗,避免香港成為廢棄電子產品及其他「洋垃圾」的中轉站以至終點站。

相對於「洋垃圾」及電子垃圾,香港面對的更大問題是家居垃圾。雖然垃圾徵費計劃現已暫緩推行,但香港的源頭減廢工作絕不能半途而廢。暫緩計劃的目的,是讓政府有更多時間去解決因實施徵費而揭露的種種問題,包括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足,各類回收設施及相關產業鏈的不足,尤其是廚餘回收,棄置大型垃圾、傢俬的方法,鄉郊地區的垃圾收集流程和垃圾站設計等。不論徵費計劃會在何時、以至會否重新推行,有關問題都需要理順。

此外還有建築廢料問題。隨着機場三跑及東涌填海工程陸續完工,原定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及其他近岸填海計劃,又可能因財赤等理由而延後,原本可用作填海用途的建築廢料將會何去何從呢?會否因而影響將軍澳堆填區的關閉時間,以及將軍澳137區的發展計劃呢?政府應適時向公眾交代。

筆者認為,不論是從善用土地、節省公帑,還是改善自然生態及居住環境的角度,香港都沒有空間再擴建堆填區。觀乎現時相對緩慢的源頭減廢速度,以及要更有效處理都市廢物,政府有必要及早興建更多現代化的垃圾焚化設施,轉廢為能,邁向零堆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