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首個周末,有多達14.5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比上月的每日平均數上升接近3成,估計是受惠於深圳恢復「一簽多行」安排。上周日,中央送贈香港的一對大熊貓「安安」及「可可」首次會見市民,有訪客不惜等候幾個鐘,都想與兩隻新來港的熊貓見面幾分鐘。這些都體現了中央對特區的關愛和支持,未來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善用好中央的惠港政策,把握機遇,為訪港旅客以至本地遊人,提供更優質和有特色的旅遊體驗。
立法會近日討論在香港發展「紅色旅遊」和進一步推動「熊貓經濟」,有人或會質疑「紅色景點」與大熊貓在內地多的是,香港難有發展空間。但其實香港的獨特歷史背景、東江縱隊在抗戰時的英勇表現等,對內地以至海外遊客還是有一定吸引力,對本地居民、尤其年輕人亦很重要,有助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及認同。
兩個月前筆者組織了一批業界人士前往湖南韶山考察,包括造訪毛澤東故居、毛主席廣場等。其實部分景點筆者多年前都去過,但今次感覺就更為深刻,包括重新設計過的毛澤東紀念館,在內容鋪排、善用科技及多媒體方面都下了許多心思,大大提升參觀者的興趣和了解。
當地人亦成功將毛主席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跟一些文創產品、文藝表演、以至地道美食結合,帶動就業和消費,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去遊玩及學習。特區政府負責文化、旅遊、教育等政策的官員,應該親身去體驗一下,從中取經,否則即使根據部分人的建議,在香港建成「東江縱隊抗戰文物徑」及「共產黨歷史博物館」等硬件,但在軟件方面做得不好,便發揮不到應有的旅遊及教育效益,令資源未能盡用。
「熊貓經濟」方面,四川當然有最多大熊貓,但其他省市的數目不多。香港原有「盈盈」、「樂樂」,新來港的「安安」、「可可」,加上首對港產熊貓、人見人愛的「家姐」與「細路」(有待正式命名),足以形成一鼓熱潮和群聚效應。尤其若能成功為每隻大熊貓塑造獨特的形象及個性,不少海內外旅遊即使在其他地方看過其他大熊貓,還是會專程來港探望牠們。
受到內地旅客訪港模式轉變影響,海洋公園早於疫情前已出現財困,需要在定位同營運上作出改革,加上上屆政府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筆者聯同建測規園業界成立工作小組,希望借助海洋公園的轉型,以及當時陸續開幕的水上樂園、區內的多間酒店及活化工廈項目,帶動整個港島南部的發展和建設。可惜其後遇上疫情打擊,疫後的旅遊及消費模式進一步改變,此外還有樓市回落,尤其非住宅物業市場不振等不利因素,令不少原有計劃都被迫推遲甚至推倒重來。
現時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到6隻熊貓身上,相信未來會有大量旅客和本地居民前往海洋公園探望牠們,但海洋公園整體仍在虧蝕,水上樂園項目仍舊艱苦經營當中,有人更覺得「躍動港島南」計劃好像經已停頓。筆者希望政府不會貪新忘舊或掛一漏萬,只顧發展北部都會區及熊貓熱潮,忽略了整個港島南的發展,忘卻了促使海洋公園達致自付盈虧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