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發展及建造業界現正面對相當艱難的時期,經濟不景,樓市不振,息口高企,令私人發展及建造項目大幅減少。在僧多粥少之下,不少人都擔心公營的發展、工程及顧問項目招標會出現割喉式的競爭。現時不少業界公司收入都大減,面對現金流問題,銀行借貸亦愈加困難,出現拖數和減薪減人等情況,個別公司更自行或被人申請清盤。有業界形容現時情況,比起兩三年前疫情時更差,好像完全看不到前景。
然而,由於政府財政嚴重,有人建議政府大幅減慢各類基建工程和發展計劃以削支滅赤,筆者是絕對反對的。因為有關做法不單止會打擊超過30萬人的建造業從業員生計,令業界的拖數潮及清盤潮加劇,對整體消費市道、香港未來的經濟和發展建設,均會造成嚴重且深遠的影響。
對於私人發展,有人質疑部分發展商近年不願出資投地,就是不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不支持特區政府,甚或是不夠愛國愛港的表現,有關說法筆者亦不敢苟同。何解接連有政府及公營機構的賣地或發展項目流標呢?筆者之前已在不同場合分析及表達過,並提出了多種解決和改善方法。包括改革過往較為僵化和單一的土地批租制度,引入分期支付地價模式,以及與發展商就發展項目共同分擔風險和未來利潤「分成」等做法。
此外,筆者亦促請政府要多與市場人士,尤其是潛在投標者及其他參與發展的持份者溝通,了解他們的關注和困難,真正做好「促進者」、「促成者」的角色,而並非只做「監管者」以至「旁觀者」。筆者樂見政府採納了有關建議,在北都「片區開發」試點試行有關做法,希望在市況欠佳,外圍環境又不明朗之下,仍可吸引較多發展商和企業參與有關發展,並期望相關持份者能多提意見。
在過去一段時間,某些人會相當負面、陰謀論地質疑上述做法為「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但從正面角度看,政府完善土地批租政策及項目發展模式,目的是為了改善營商環境,促進企業、產業的蓬勃發展和項目的有效推展。社會不應持雙重標準,對於政府促進旅遊業、零售業或餐飲業發展就讚揚和支持,但一涉及有助發展、建造業界的政策措施,就會突然變成不恰當和反對、質疑。
立法會近日辯論如何改善香港的營商環境,以積極應對經濟轉型。議員們提出的「全面檢視現有的政策、法例框架及監管成效」、「拆牆鬆綁」、「優化審批流程」,以及「降低合規及經營成本」等等,都是筆者與發展、建造業界過去十多年的訴求。近年有愈來愈多議員、愈來愈多企業、行業都有同樣要求,從好的方向想,就是有更多人認識到有關問題的嚴重性,並攜手促請政府改善;從壞的角度看,就係相關官僚陋習一直未有顯著改善,影響到各行各業,有關情況實在值得政府及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