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信報 銓研傳言 劃一減薪非良策 提升績效省開支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 立法會議員 謝偉銓

政府現正就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公眾,電視宣傳片的主調為「善用資源,匯聚力量」,令不少人聯想到庫房當前資源壓力嚴峻,來年度預算案不但難以再大手筆派糖派錢,還需要進一步勒緊褲頭,緊縮開支。

事實上,財政司司長早前出席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時透露,2024/25年庫房將錄得約1,000億元的財政赤字,比起今年初估算的481億元高出超過一倍。如財爺的預告屬實,這已是特區政府連續第3年出現上千億元財赤。而累計過去6年,財政儲備合共已蒸發了超過5,000億元,長此下去必然會影響到政府服務和房屋、基建等發展計劃,社會必須設法有效應對。

政府的財赤成因,筆者在不同場合都作過一些分析、解說,指出賣地、補地價及物業交易印花稅等與房地產相關收入大幅減少,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底因是社福、醫療及教育等經常開支增長過快,遠遠高於同期的通脹率和經濟增長,入不敷支自然難以避免。現屆政府已着手控制相關經常開支,但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長者醫療券及各類交通費補貼都易放難收,並會隨着長者人口增多而持續增長,大幅削減不單影響民生,還可能引發政治與信心問題。

大幅加稅開源或減慢、擱置部分基建及發展計劃,會對本已疲弱的私人消費及就業市場估計會造成進一步衝擊,令整體經濟螺旋式下滑,損害社會民生。近日有多間建築公司清盤倒閉或傳出財困,導致有下游公司被拖數,不少僱員被裁員、減薪甚或拖欠薪金,與私人發展項目大幅減少不無關係。

另外,如暫緩基建工程和發展項目,自然會影響到政府覓地建屋及「告別劣質劏房」的成效,亦會拖慢創新科技等產業多元化發展,並不可取。政府應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及發債、公私營合作等多元融資方案,繼續有序推展各類工程與發展,協助帶動香港經濟和各行各業邁向復甦。

醫療、福利及工程開支都難以大減,有人就提議效法當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一刀切削減全體公務員薪酬,或是只針對較高級及政治問責官員減薪。當中主要官員自願減薪純屬政治姿態,對整體滅赤幫助不大。按薪級或職級強制部分公務員減薪,同樣須以立法方式進行,所產生的政治問題與全體減薪分別不大。

筆者認為,應首先考慮公務員減薪造成的影響,其一必然會影響近十八萬公務員家庭的消費能力和信心,對市道造成衝擊。其次是對私人就業市場的影響,可能加劇私營企業進一步減薪裁員。

此外,許多商管學理論和企業實例都顯示,一刀切、無差別的減薪或凍薪,往往會比針對性的減薪或裁員方案,對員工士氣和企業營運造成更大打擊,以至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令到較有能力和上進心的優質、年輕僱員想辦法跳槽離開,年資較長的則往往缺乏向上動力,只想等退休,可能導致政府施政效率及公共服務質素每況愈下。

早於財赤問題浮現之前,筆者已敦促政府改革公務員的薪酬與績效管理制度,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的「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用人導向。現屆政府已作出了一些改革,包括簡化和加快辭退表現持續欠佳的公務員的程序、訂立更多關鍵績效指標(KPI)、推出多項優質公務員及部門嘉許計劃等,但在優化個別公務員的表現及績效評核,從而在增薪點發放以至年度加薪作出差別對待方面,政府至今仍裹足不前。

落實更有效的表現評核和獎罰分明的薪酬機制,不單有助政府減省開支,還可達致以有限的人手和資源,來提供更高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除了十八萬直接由政府聘用的公務員,為數更多,同樣由公帑支薪的各個公營、法定及資助機構員工,估計亦有不少空間可節省開支及提升績效。希望政府能下定決心,推行改革,切勿遇難避事。立法會議員亦要敦促及支持政府盡早落實有關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