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日前宣布收緊「殺校」政策,訂明在小一收生中獲「派0班」的資助小學,不能再以「特別視學」表現良好而重新獲派新生,只能選擇逐步自行關閉、與其他學校合併,或轉為自付盈虧的私立學校方式營運。在新政策公布後不久,局方再宣布下學年有兩間小學獲「派0班」,面臨「殺校」危機。有受影響的學生家長,質疑政府因財赤而犧牲教育。有教育界人士反建議通過進一步「縮班減派」及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來協助學校應對收生不足問題。
首先,「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教育要講質素而非純計數」,這些道理筆者原則上是支持的,但也不應將教育開支說成神聖不可侵犯,只能加而不能減。事實上,即使近年面對財赤,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投放也是有增無減,包括在大學教育、培訓海內外的頂尖科研人才方面。教育經常性開支在過去10年累計大增超過6成,遠超同期的政府整體開支和本地生產總值增幅。
然而,對於以本地學童為主的資助中小學,明明學生人口在過去10年大減接近10萬人(下跌近15%),同期的相關開支增幅卻高達5成,則令不少議員和市民大惑不解,質疑當中是否存在不少重疊、錯配、浪費,以及可加以節約和提效的空間。
此外,正如教育局局長指出,香港學齡人口下降乃屬「結構性」而非「過渡性」,預計未來數年的挑戰會更大,政府、教育界和整體社會都有需要及早規劃,善用有限資源,提升質素和績效。早於財赤問題近年出現前,筆者已多次從人口政策角度分析有關問題,建議政府多管齊下鼓勵港人生育和加緊吸引海內外的年輕人才,但同時亦要更務實、切實應對學童減少問題,不能採納「拖字訣」或只作小修小補。
隨着疫情減退及政府近年推出「高才通」等輸入人才計劃,曾經令中小學學生人數出現反彈,但有關增幅顯然不能持久。根據最新推算,小一適齡人口將由2025學年的約4.9萬人,降至2031年只得約3.7萬人,減幅接近四分之一,有必要適度、有序減少學校數目,集中資源照顧好、教育好愈趨「珍貴」的學生。
對於進一步「縮班減派」,即是要求本身沒有收生問題的中小學也一刀切減少每級班數和派位數目、全面禁止學生「叩門」等,以均分學生的方式來「拯救」收生不足的弱勢學校,筆者與不少社會人士、尤其是家長們都極有保留。
筆者完全明白,有些中小學面對收生不足,不一定代表其教學質素或營運出問題,學校的位置交通、區內人口變化等因素也有影響。但與此同時,一些位於人口老化地區、公共交通相對不便的傳統或新興名校,在整體學生人口減少下照舊是大受歡迎,收生大排長龍。不少家長都不怕子女跨區上學、特意花錢在所謂的名校區租樓,甚或使用假地址來報讀。
筆者認為,我們應尊重學生家長的選擇和市場競爭的結果,以汰弱留強的原則來應對學生減少問題。對於辦得好、受歡迎的優質學校,不單不應「縮班減派」,在條件許可下更應讓它們多開班,多收生,以至加開分校,包括吸納部分受「殺校」影響的學生、教師,以及因而騰空的校舍等資源;而不是以「大鑊飯」的方式,透過犧牲優質學校的學額和學生、家長們的選擇,來勉強地扶持一些長遠很可能亦難以持續的弱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