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星島地產 促進發展保育 創造多元效益

特區政府推出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經濟上的願景,是透過提供新土地來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構建香港「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戰略上的願景,是善用現有的7個邊境口岸和完善相關跨境運輸物流基建,推動香港與深圳、大灣區,以至整個國家的加速融合發展;民生上的願景,是增建大量公私營房屋、工作職位,以及高等教育、醫療衞生和文化休閒等設施,將北都建設成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都會區。

除了上述三大目標,北都發展還有一個自然保育的願景。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當中的米埔自然保護區及內后海灣濕地,更在《拉姆薩爾公約》下列為國際重要濕地,是粵港澳大灣區以至中國南部的重點保育生境。政府着力通過積極的保育政策和修復工作,包括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冀能進一步提升區內濕地的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讓市民享有優質的戶外生態設施,在園內引入現代化、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業等,讓北都成為一個發展與保育並存的新都會。

部分環保團體和人士認定,任何發展都等同破壞自然生態,任何人類活動都會危及物種的存活,因而推論發展北都也必然如此。他們指出,自北都計劃公布以來,區內已有數十公頃的濕地遭到破壞。

筆者則認為,保育與發展並不一定是矛盾或對立,兩者可以取得平衡。土地乃珍貴的資源,必須有效加以善用。過去多年,新界土地的違規使用問題嚴重,適度及規範化的使用、發展和資源投入,配合積極和有效的管理維護方案,將更有利達致可持續的環境保育及促進生物多樣性等目標。

此舉亦可讓更多的市民及旅客,能夠真正感受到、享用到香港的自然美景,創造多元的經濟與民生效益,避免「保而不育」、「規而不管」,導致珍貴的天然資源的質素,因欠缺規劃和合適、持續的管理,隨時間而不斷走下坡。環團指出的濕地受損情況,可能正是過往「規而不管」的結果,反映更有逼切性通過規範化的發展和管理,帶來更積極的保育措施,令北都的生境得以修復、提升。

其中一個具體例子,是早前剛完成環境影響評估公眾諮詢程序的「南生圍及甩洲擬建綜合發展及濕地改善項目」。有關計劃前後已討論超過30年,自1994年起先後3次提出城市規劃申請,幾經反覆諮詢審議。期間有關用地的生態環境,包括魚塘狀況及雀鳥數目,基於種種原因,包括欠缺規範的市民活動和積極、有系統的土地管理,導致其質量不斷下降。有關狀況對人、鳥及其他生物都極不理想,亦限制了作為房屋及生態旅遊發展的潛在效益。

優良的自然保育,需要積極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單純將規劃作保育用途的土地圍封,而欠缺合適的管理,往往會令區內的生態和物種難以維持,更遑論進一步提升。研究顯示區內的雀鳥數目減少、部分魚塘乾涸、不少高生態價值的植物被入侵性的雜草損害,顯示了長期「保而不育」、「規而不管」的不理想結果。而鄰近地區如廣東省、台灣、日本等地的自然生態及濕地環境改善,亦可能造成候鳥揀地而棲。故此更有需要盡快落實擬議的積極保育和復修、管理方案,提升區域的保育質素。

整個南生圍項目佔地接近170公頃,而擬議的發展區域面積只有約11公頃,佔整體面積不足7%,並且位於最南端貼近元朗工業邨等已發展區域,遠離北部的米埔自然保育區,平衡了保育需要。反觀經復修和受管理的濕地面積則超過150公頃,是發展區域的逾13倍,與區內其他完全欠缺或只有極少量濕地補償的發展計劃,例如當年的錦繡花園、元朗工業村及天水圍新發展區等作比較,對維護、提升環境保育和生物多樣性更為重視。

此外,項目亦會提供多種開放給香港市民及海內外遊人享用的社區和旅遊設施,包括長者中心、旅客中心、自然徑、步行道及觀鳥屋等,對於改善社會民生、發展生態旅遊、完善土地使用等皆有裨益。若繼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磋跎歲月,筆者擔心北都的環境生態質素和價值只會不斷下滑,由多贏、多元的效益,變成多輸的局面。